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十二》李白

《古风·其十二》李白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

清风洒**,邈然不可攀。

使我长叹息,冥栖岩石间。

赏析

以松柏自比,表明品性

-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诗的开篇以松柏起兴,松柏向来以孤高正直的形象示人,它不会像桃李那样,为了迎合他人而展现出娇艳媚俗的姿态。这里李白以松柏自喻,表明自己坚守孤高正直的品性,不愿随波逐流、阿谀奉承,为全诗奠定了清高的基调。

引入严子陵典故,展现高洁形象

- “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诗人引出东汉严子陵的典故,严子陵是一位声名远扬的隐士,他放弃仕途,在碧波间悠然垂钓。此句描绘出严子陵远离尘世喧嚣,过着淡泊宁静生活的画面,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形象。

-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传说严子陵与光武帝刘秀同榻而卧,他的身影映在皇帝的星象上,被视为“客星”。这里“身将客星隐”既点明了严子陵隐士身份如同客星般超凡,又暗示他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心与浮云闲”则进一步强调他的心境如同飘浮的云朵般闲适自在,毫无世俗的羁绊,突出了他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 “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严子陵面对身为皇帝的刘秀,只是作长揖为礼,并不卑躬屈膝,之后毅然回到富春山继续过着隐居生活。这一行为充分展现了严子陵不慕权贵、坚守自我的高尚气节,他视权贵如浮云,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

表达对严子陵的敬仰与自身向往

- “清风洒**,邈然不可攀。”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如清风般洒遍天地四方,让人觉得其品行高远,难以企及。诗人对严子陵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敬佩不仅仅是对其个人行为的赞赏,更是对一种理想人格和生活方式的推崇。

- “使我长叹息,冥栖岩石间。”严子陵的事迹让诗人不禁长叹,表达出李白对这种归隐山林、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他渴望能像严子陵一样,在宁静的山林中,坚守自己的本心,远离尘世的纷扰,体现了李白在现实生活中对自由、高洁境界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松柏的咏叹和对严子陵事迹的描述,借古喻今,表达了李白孤高正直的品性以及对超脱世俗、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其诗歌豪放洒脱又蕴含深刻情志的风格。

创作背景

《古风其十二》大致写于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之后。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经人推荐入朝,在翰林院任文秘工作。但他发现自己只是为宫廷活动写些点缀升平的文章,无法施展才华,且对宫廷的约束和礼法生活很不适应,常纵酒买醉、自由散漫,因而受到宫中之人谗谤,被唐玄宗疏远。天宝三年(744)春,李白主动上书请还,随后开始了云游四方的生活。在此期间,他深感怀才不遇,对现实社会充满不满和失望。当他游历到严子陵隐居之地富春江一带时,有感于严子陵不慕荣利、拒绝出仕、隐居富春山的高风亮节,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借咏叹严子陵来表达自己对权势的轻蔑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于是写下了《古风其十二》。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对权贵的蔑视

李白在宫廷中遭受谗言,未得重用,看清了权贵们的虚伪和腐朽。诗中“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通过对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征召,隐居垂钓的描写,表达了李白对不慕权贵、坚守自我精神的推崇,侧面体现出他对宫廷权贵的蔑视。

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李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却被“赐金放还”,理想破灭。诗中“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借严子陵不事帝王,潇洒归山的举动,暗喻自己虽有才华却不为所用的无奈,蕴含着深深的怀才不遇之感。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经历了宫廷的纷争与挫折后,李白渴望像严子陵一样回归自然,过隐居生活。“清风洒**,邈然不可攀。使我长叹息,冥栖岩石间”,描绘出严子陵隐居生活的自在洒脱,表达出李白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