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十五》李白

《古风·其十五》李白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赏析

. 以古贤得遇明主之例开篇

-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诗的开头讲述了燕昭王为了招纳贤才,以礼厚待郭隗,并筑起黄金台。这一举措极具吸引力,使得剧辛从赵国赶来,邹衍也从齐国前来效力。燕昭王求贤若渴的举动,让众多贤能之士纷纷归附,成就了燕国的一时强盛。李白借此典故,展现了明主与贤才之间理想的互动模式,为后文抒发自身感慨埋下伏笔。

. 对比自身遭遇,批判现实

-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诗人笔锋一转,感慨那些身居高位的人(青云士)却将自己像尘埃一样弃置不顾。他们宁愿花费珠玉去追求声色之娱,用买歌笑的奢靡方式挥霍,却只用糟糠般微薄的待遇来对待贤才。这几句将贤才的被冷落与统治者对声色享受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社会贤愚不分、人才被埋没的黑暗现实,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表达孤独与无奈,渴望知音

-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诗人由此领悟到,自己就如同高飞的黄鹄,只能在千里高空独自徘徊。“黄鹄举”象征着诗人的志向高远,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在现实中却孤独无依,找不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和赏识自己的伯乐。此句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孤独、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理想境遇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古今对比,借古讽今,表达了李白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当时社会不重视人才现象的批判,体现了他对贤明政治和知音伯乐的热切期盼,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应诏入京,本以为能施展抱负,却发现唐玄宗只是让他做文学侍从之臣,写些歌功颂德、娱乐宫廷的诗篇,其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到了天宝三载(744年),李白遭到宫中权贵的排挤,深感失望与愤懑,决定离开长安。

- 社会环境:当时的唐朝表面上依旧繁荣,但实际上统治阶层已逐渐走向腐朽,政治上存在诸多弊端。权贵们只知享乐,挥霍无度,不重视真正有才华的人,导致贤才被冷落、埋没,社会矛盾也在不断积累。

- 思想触动:李白一直怀着“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渴望能像古代贤才一样得遇明主,施展才华。当他看到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不禁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才选拔任用制度深感不满。于是,他以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典故为引,创作了《古风·其十五》,借古讽今,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的批判。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个人经历: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孤独感

- 李白在长安期间的政治失意(仅任文学侍从,后被排挤)直接投射到诗中。诗中“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以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被权贵抛弃的痛苦,而“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则通过对比,揭露了统治者将才华视为娱乐工具的荒诞现实,凸显了诗人对自身价值被贬低的强烈愤懑。

社会环境:对时代腐朽的批判与忧虑

- 盛唐由盛转衰的社会矛盾(权贵享乐、贤才埋没)在诗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尖锐讽刺。李白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的比喻,暗示朝堂被庸才占据,真正的贤能却被迫困于困境,表达了对人才选拔制度的失望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思想触动:借古讽今的悲愤与理想破灭

- 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典故(“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成为李白抒发理想的载体。他借历史明君与贤臣的遇合,反衬当下统治者不重视人才的现状,形成古今对比的强烈张力。这种“以古鉴今”的手法,既寄托了对明君的向往,也暗含了对现实的彻底绝望,情感中交织着悲愤与无奈。

整体基调:浪漫主义与现实的碰撞

- 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如“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的夸张想象)与残酷现实形成冲突,使诗歌在激昂中透露出深沉的悲凉。他渴望“攀龙附凤”实现理想,却最终“堕天”跌落尘埃,这种戏剧性的转折强化了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