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悯农二首》李绅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悯农二首》李绅

作者:墨灵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9:10:10 来源:小说旗

《悯农二首·其一》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二》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句意思

其一

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很多粮食。天下没有一块闲置的田地,但仍然有农夫被饿死。

艺术特色

- 对比鲜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绘出农业生产中播种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凸显出丰收景象;“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则将广袤田野的无荒田与农夫饿死形成强烈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

- 语言质朴:全诗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用直白的表述传递出沉重的主题,使读者能够轻易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主题思想

诗人通过描写丰收的景象和农夫饿死的悲惨现实,强烈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剥削现象,反映出农民在沉重的赋税和压迫下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隐含着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控诉。

其二

- 前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了农民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仍在田间辛勤锄地劳作,汗水一滴滴落在禾苗下的泥土里。

- 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发出感慨,有谁知道我们盘中的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的千辛万苦。

艺术特点

- 生动写实:前两句通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等词汇,将农民劳作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极具画面感。

- 发人深省:后两句用反问的形式,引发人们对粮食来之不易的思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警示性。

主题意义

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 社会背景:唐朝中期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只能租种地主土地或为地主佣耕。唐建中元年推行两税法后,官府巧立名目,农民赋税负担更重。而且政治**、自然灾害频发,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生活的困苦。

- 个人经历:李绅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辛,对底层人民的苦难有深刻感受。他关注民生,有社会责任感。在未登第时,一次回故乡亳州探望亲人,与同窗好友李逢吉一同登上观稼台游玩,看到田野里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深感痛心,于是创作了《悯农》诗二首,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社会背景的影响

- 加重同情之感:唐朝中期农民受土地兼并和沉重赋税的双重压迫,生活困苦不堪。这种社会现实让李绅在诗中流露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以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体现了他对农民悲惨境遇和辛勤劳作的怜悯。

- 强化批判意味:社会的不公和黑暗,使诗人内心充满愤慨。《悯农二首》强烈地批判了造成农民苦难的社会制度和剥削现象,“农夫犹饿死”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饱含着诗人对剥削者的无声控诉。

个人经历的影响

- 赋予真实情感:李绅自幼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艰苦生活,让他对底层人民的苦难有切身体会。这种经历使他在创作时能够感同身受,诗中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深沉,不是简单的旁观同情,而是源自内心的共鸣。

- 坚定创作立场:个人的苦难经历让李绅站在了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创作。他以诗歌为载体,为农民发声,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关注农民的命运,从而使诗中的情感表达更具力量和使命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