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二十》李白

《古风·其二十》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

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

世路多险艰,白日欺红颜。

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

在世复几时,倏如飘风度。

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

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

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

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

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

赏析

登山遇仙,奇幻开篇

-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诗人回忆往昔游历齐都,登上华不注峰,此峰峻秀挺拔,山色翠绿如同出水芙蓉。这几句以生动笔触描绘出华不注峰的美丽景色,为下文仙人出场营造了空灵的氛围。

-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在这灵秀之地,诗人遇见一位潇洒的古代仙人,认出是赤松子。赤松子借给他一头白鹿,自己挟着两条青龙,含笑凌虚,倒影于天。诗人欣然愿与之同游,展现出奇幻浪漫的情节,表达对仙人超凡生活的向往。

离别亲友,谆谆嘱托

- “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然而,与仙人同去意味着要与亲友分别,诗人哭泣着,哽咽得难以言语。他叮嘱亲友要保持青松般高洁的品质,在艰难环境中坚守自我,体现出诗人对亲友的深厚情谊与美好期望。

- “世路多险艰,白日欺红颜。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诗人感慨世路充满艰险,时光易逝,青春容颜不再。与亲友分别后各奔千里,不知何时才能重逢,流露出对人生无常和离别之苦的无奈。

反思人生,坚定求仙

- “在世复几时,倏如飘风度。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抚己忽自笑,沉吟为谁故。名利徒煎熬,安得闲余步。”诗人反思人生短暂,如疾风飘过。虽听闻修仙之法,却因种种耽搁,白首之际仍未实现修仙愿望。他自我解嘲,思考自己为何为名利所累。意识到名利只是煎熬,应摆脱束缚,寻求闲适。

- “终留赤玉舄,东上蓬莱路。秦帝如我求,苍苍但烟雾。”诗人最终决定留下赤玉鞋,踏上东去蓬莱的求仙之路。即使秦始皇像求仙药那样寻求他,看到的也只是苍苍烟雾,不见其踪迹。此句表明诗人坚定求仙决心,超脱尘世,追求自由与永恒的境界。

整首诗以浪漫的遇仙情节开篇,融入对亲友的情感、对人生的思考,表达对尘世名利的厌倦和对求仙问道的执着,体现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与对自由超脱境界的追求。

创作背景

地理触发:济南华不注峰的仙山意象

此诗创作于开元年间(724-742)李白漫游齐地期间,具体背景与济南华不注峰(今华山)的地理特征密切相关。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唐代华不注峰四面环水(称“莲子湖”),孤峰突兀如出水芙蓉,与道教传说中的仙境意象高度契合。李白登临此山时,正值其早期求仙访道阶段,山水灵秀与道教文化的交融触发了他的游仙想象。诗中“绿翠如芙蓉”“含笑凌倒景”等句,既写实山水形态,又暗合“花骨朵”(“华不注”谐音)的神话隐喻,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

个人经历:求仙理想与现实困境的交织

李白青年时期即有“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的修道经历,此诗中“赤松”“白鹿”“青龙”等意象均源自道教典故。赤松子作为上古仙人,既是李白精神追求的具象化,也暗含对自身怀才不遇的隐喻——赤松子拒绝秦始皇的封赏,与李白不屑权贵、渴望自由的性格形成互文。但诗末“空闻紫金经,白首愁相误”的喟叹,又暴露了他对求仙实践的怀疑,折射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情感动因:离别场景与人生哲思的触发

诗中“泣与亲友别”“世路多险艰”等句,可能与李白漫游途中的真实离别经历相关。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曾在齐州(济南)与友人杜晃、李绾等人宴饮赠别,此类场景或为创作原型。诗中“勖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的劝勉,既是对友人的期许,也是李白对自身操守的自勉,体现了他在动荡世路中对精神高洁的坚守。

文本争议:诗歌结构的复合性与创作心态

此诗在文本流传中存在结构争议,元人萧士赟将其合为一首,而部分学者认为可拆分为三首独立短诗。这种复合性恰反映了李白创作时的复杂心态:前半段(游仙)延续了其浪漫主义风格,中段(离别)转向现实关怀,末段(求仙反思)则深化为对生命本质的追问。这种跳跃性结构,既是醉酒后思维发散的体现(如摘要1所言“半醉半醒”),也暗含诗人对人生意义的碎片化思考。

结语

《古风其二十》是李白早期游仙诗的代表作,其创作背景融合了地理灵秀、个人理想、现实感慨与文本特性。华不注峰的仙境意象为诗歌提供了灵感源泉,道教思想与离别经历共同塑造了诗中“出世—入世”的情感张力,而文本结构的复合性则揭示了诗人在浪漫想象与现实困境间的精神徘徊。此诗不仅是李白求仙思想的具象化表达,更是其人生轨迹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碰撞的缩影。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创作背景为《古风其二十》注入了多重情感基因:华不注峰的地理神性赋予诗歌超现实的浪漫基调,求仙受挫的个人经历催生理想与现实的内在张力,离别场景的介入将抽象哲思转化为具体的人间情怀,而文本结构的复合性则暴露了诗人精神世界的碎片化特征。这种种因素共同构建了诗歌“飘逸中见沉郁,超脱里藏执着”的情感特质,使其成为李白早期游仙诗中兼具美学价值与思想深度的独特文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