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登高》杜甫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登高》杜甫

作者:墨灵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9:10:10 来源:小说旗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疾风呼啸、高猿哀啼,水清沙白的江渚上鸟儿盘旋的景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腾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借景抒情,表达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上极写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孤独愁苦。

-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归结到自身艰难困苦的处境,因穷困潦倒,因病断酒,更添愁绪。

艺术特色

- 格律严谨:八句皆对,对仗工整,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 意境雄浑:诗人将个人身世与自然景象相融合,描绘出雄浑壮阔又凄凉萧瑟的意境。

- 情感深沉:全诗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是杜甫诗歌中的杰出代表,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杜甫此时已处于暮年,长期漂泊他乡,从早年为了实现政治抱负而游历,到后来为躲避战乱而四处奔走,居无定所。这种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身心俱疲,备尝艰辛。写《登高》时他已在夔州,生活依旧困苦,身体也每况愈下,患有多种疾病,如肺病、疟疾、风痹等,“百年多病独登台”就是他当时身体状况的真实写照。

- 社会环境: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之后,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国家千疮百孔,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杜甫一直心系国家和人民,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让他深感忧虑和痛心,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 季节因素:诗中写于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古代,秋天往往是万物凋零、草木衰败的季节,容易引发人们的悲秋情绪。重阳节本是家人团聚、登高祈福的节日,而杜甫却孤身一人,这种节日氛围与他的孤独处境形成了强烈反差,更增添了他的愁苦和凄凉之感,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登高》这首千古名诗。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个人经历

- 漂泊之苦:杜甫长期漂泊,远离故乡与亲人,在重阳节本应团聚之时却独自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体现出他内心深处无尽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 疾病之痛:年老多病的杜甫身体每况愈下,“百年多病独登台”既写出了他身体的痛苦,更表达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悲哀,这种病痛的折磨加深了诗歌的愁苦之情。

社会环境

- 忧国忧民: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杜甫心系天下,“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艰难”既指个人困境,更指国家的艰难时局,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沉重的历史感。

- 壮志未酬:国家的动荡使杜甫实现政治抱负的理想破灭,他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内心充满了悲愤与无奈,这种情感融入诗中,让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复杂。

季节因素

- 悲秋传统:秋天万物凋零的景象,契合了杜甫当时的心境,引发了他的悲秋情绪,强化了诗歌的悲凉氛围。“无边落木萧萧下”借落叶表达了生命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节日反差:重阳节本是欢乐团圆的节日,杜甫却孤独登高,这种反差让他的孤独、愁苦之感更加浓烈,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深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