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记错,那天送给周则的名册中留下圈红的那三个人中有两人就是这次的死者。
若这两人不是自愿献身的,那如今剩下的那一个人应该害怕自己什么时候被推出去当挡箭牌了。
毕竟若不是忠心耿耿的死士或是有天大的把柄留在手上,谁愿意为了别人去送死呢。
何况可以让别人死,自己活着。
沈清叫来奚泽,嘱咐手下人注意观察那几人有没有什么异动。
做完这一切,沈清才注意到楚朝一直站在原地没动,就那样看着他。
她不需要解释什么,楚朝知道这么做的用意。
沈清非常享受这种尽在不言中的氛围。
她记得之前有人说,真正的朋友在一起即便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
恋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静静地待在一块,不说话也觉得十分自在。
这就是沈清现在的感受。
……
暴动区的灾民起初抢了一部分粮食,圈了一块地盘躲在里面。
其实说是躲,只要朝廷官兵强制进去,他们也抵挡不住。
双方心知肚明,但还是保留了这周围形同虚设的围栏。
起先,周则是不同意给暴动区灾民送粮食的。
他们没有了粮食也没有了土地,等到没有办法的时候自然会乖乖投降。
但是赵措没有同意。
他觉得暴动的灾民属于被“逼上梁山”,如果真的用铁血手段,保不齐最后他们鱼死网破,弄的两败俱伤。
关键如果真的打起来,其余灾民的安全很难完全保障。
给暴动区灾民送粮食一来会控制数量和质量,不至于显得姑息纵容;二来也能彰显朝廷的胸怀和包容,用怀柔政策感化灾民。
因着这一点,暴动区灾民中不少人还是卖赵措一个面子的。
所以赵措今日才亲自来。
但很明显,暴动区的灾民已经听到了那些流言并且受到影响了。
当朝廷的人一朝围栏靠近,里面便开始扔东西。
“你们来干什么?是不是要赶尽杀绝了?”
“我早知道朝廷没一个好东西!”
“你们再往前来,我们就抄家伙了!”
耳边的声音震耳欲聋,吼出来的声音有些沙哑还带着些颤音。
已经有不少人已经拿上菜刀还有已经犁不了地的锄头,那架势好像真的要大干一场。
身后的官兵们一只手已经握在剑柄上,随时准备应对灾民们的暴动。
赵措突然抬手,示意身后的官兵站在原地,自己往前迈了几步。
“各位,我知道大家听信了一些没有根据的传言,怀疑我们的用意。”
“但今日,我赵措以项上人头担保,朝廷做的一切都不会害大家。”
“我相信你们都是被迫的,设身处地地想,我能理解你们的苦衷,相信朝廷也能理解你们的苦衷。”
灾民们叫喊的声音逐渐减弱,因为他们看见赵措只身一人往前,身后拿着武器的官兵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我们凭什么相信你?你说话有什么分量!”
片刻的安静被打破,一个灾民大声地质问道。
随后有几人附和道:“是啊,你凭什么保证我们会没事?”
周则站在远处,面色复杂地看着赵措清瘦的背影。孟延川面对此种场面也是说不出话来。
他看见那人将自己的束冠摘下来放在地上,然后听见一道清风般的声音说:“措以这一身官位向各位起誓,如若事不成,措引咎辞官。届时诸位有任何不满,措一人承担,无怨无悔!”
听见赵措如此说,在场之人几乎皆为之动容。
可刚刚冒尖的灾民又高声道:“要你的命有什么用?能值几个钱?我们要真正的保命符!”
周则拳头握紧又松开,重复了好几次,终究还是没有上前。
“要保命符我便给你!”
就在场面僵持不下的时候,熟悉的声音划破空气,落到众人的耳朵里。
孟延川朝声音的方向看去,来人正是楚朝和沈清。
楚朝手中拿着一块金色的牌令,朝着刚才叫喊之人晃了晃。
“看好了!这是皇上御赐的金令,持此令犹如皇上亲临!”
话音刚落,周围便跪了一地。
沈清犹豫着要不要也跪的时候,被楚朝另一只手扶住。
与此同时,耳边响起来整齐划一的“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较刚才的吵嚷声,更加响彻云霄。
“传陛下口谕,今有南地良民,受灾情之迫行大逆不道之事。然念其身不由己,且未多生事端,特免其死罪。钦此。”
“谢皇上开恩!”
暴动的灾民们纷纷扔掉了手中的菜刀锄头,个个喜出望外。
他们怎么都没有想到,当初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才走上这条不归路,没想到还能有回头的机会。
即便知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但那又如何?
他们已经留下了一条命,这命就是根就是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刚刚出声反对的灾民已经蔫了,嘴巴嗫嚅几下什么也说不出来。
楚朝上前扶起赵措,将地上的束冠递给他:“戴好。你都辞官了,他们还不是任人搓扁揉圆?”
沈清看着眼前朗月清风的赵措,心想那科考的考场上那么多人,但将那些策论落实到实处,真正有一颗为万世开太平的心的却寥寥无几。
但赵措是其中一个。
他是名副其实的状元郎。
周则孟延川两人围上来,赵措示意自己没事。
“多亏了皇上的金令,不然今日的事情不好解决。”
沈清内心嘀咕道:傻孩子,还真以为空有一道金令,就能够如此顺利的安抚灾民呢。
周则却道:“也多亏了你往日的努力,不然灾民们不会认你的保证。”
孟延川扫了周则一眼,似乎是意外他会说出这句似乎有些看低皇上权威的话。
似乎是为了快速盖过周则这句话,赵措立马接道:“暴动的灾民如今基本稳定下来了,接下来便可以派人进去登记造册了。”
赵措这几日依旧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整日不是在营葬中看灾民的信息,就是四处巡视情况,身体也不算太好。
周则劝他去休息,但赵措坚持要留在这里陪着这些刚刚“投降”的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