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荡荡的特使队伍出发后,除却珍宝阁门前双死之案之外,上京城中的氛围至少在表面上恢复了短暂的平和。
朝臣们似乎都心照不宣地收敛了几分,免得在多事之秋触了上面的霉头。
沈卓回归金吾卫后,暂代金吾卫将军之职,里里外外对其更显敬重。
兴许是因为沈卓也在上次商谈中隐隐闻到了朝堂的火药味,所以在练兵的时候更加重视和严苛。
毕竟如若真到了那个时候,他现在狠一分,皇城内外的安全也多一分,手下人的生机也多一分。
相较于比以往更加早出晚归的沈卓,沈清的日子似乎闲上许多。
四皇子走后,贵妃那边也没再有其他的动静。
如今秋蝉看账的本事学了**成,帮她一起料理铺面的账目,她也轻松许多。
奚泽如今常在外替她关注各处的消息,左右她身边还有个叶堤在,出不了什么大事。
她除了偶尔与江月吟结伴到恒阳殿中陪陪公主外,便是关心奚盏和邢管事手下的几个孩子的情况。
扶云院。
窗外听得几声翅膀扑腾的声音,秋蝉打开其腿上系着的竹筒,将里头的信纸取出。
沈清接过来看,是两张纸。
这第一张便是道明华琴的身世。
华琴乃是左相的同胞妹妹,两人出生在华阳县一普通农户家中。夫妇二人虽不富裕,但也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供左相读书习字。
可好景不长,左相在科举路上才刚有所起色。华琴便被当时华阳县县丞的混蛋儿子盯上硬是要强娶,夫妇反对不成,竟是被那人手下打成重伤。
等到左相从贡院参加乡试回来之后,他面对的就是重伤在床、奄奄一息的父母和遭受侮辱、精神有异的妹妹。
当初与华琴有婚约的屠夫冲冠一怒宰了县丞的儿子,却也因此丧了命。
夫妇二人不久后离世,独留下左相一人一边照顾妹妹,一边四处干些活计贴补家用。
好在乡试他成了解元,才让县丞有所忌惮。
也是在那之后,左相因缘结识了如今的夫人,两人相互扶持走到现在。
信上最后几行字让沈清瞳孔一缩。
放任儿子横行霸道、侮辱华琴的县丞也是当年雍亲王的走狗之一。
原来,早在替换科举成绩之前,左相对雍亲王的恨便种下了。
想着想着,沈清又出了神。
总觉得有些什么熟悉的字眼在她眼前一闪而过。
她伏在案上,定定地又将这封信上下看了五六遍,才意识到那股熟悉感的来由——华阳县。
这个地名她在之前翻阅北戎相关的地理志和史籍中见过。
华阳县是北边沿线的几个小县城之一,与北戎只有一道边界线之隔。
那时的北戎因内部资源匮乏,时不时会南下抢掠。
物什不拘,食物也抢得、书籍也抢得。
甚至,人也抢得。
北戎人似乎不那么排斥外族血统,反而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去了解他们的文化和语言。
被抢入北戎的百姓无法,或死或融入北戎的生活。久而久之,北戎人中间也混入了一些中原人血统。
沈清回想起她先前的疑问——左相凭何能保证北戎人不会事后反悔、身后背刺?
一个可能的答案呼之欲出。
但事情过去多年,查到这些往事已是不易。
想要再从华阳县往下深挖,竹篮打水一场空倒没什么,打草惊蛇才是大事。
再者,她不信当初先皇启用左相时没调查过他的背景,若是连先皇都没查到,那她现在从华阳县查到的几率就更低了。
如此想,她便也放下了让楚朝再派人挖的想法。
她想着,当初剧情中是华染将通敌叛国的证据给了孟延川,或许她可以从上京这边下手。
这张信纸揭过,沈清看起了第二张信纸。
这回是她熟悉的字迹。
第一句就让她肉麻地掉了一身鸡皮疙瘩。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再去看第二句。
“阅信之日恐已经离京四五日,算算竟是十五个秋,可曾念我?”
沈清:“……”
鸡皮疙瘩刚消下去,脚趾又开始动工了。
抱着脚趾抠出一座镇北侯府的心理准备,沈清接着往下看。
下面的内容比起开头倒是正经许多,无非是一些闲话。
诸如膝盖的青紫可曾消清,四皇子装亲切,没眼色地邀请他一起吃饭,逐风摘回来的野果涩得吓人云云,看的沈清不自觉笑起来,觉得轻松许多。
其间,她也注意到孟延川与四皇子举止亲近了许多,基本在一处吃饭的话。
不过这乃是皇上任命,再者孟延川估计也不可能和楚朝呆在一处吃饭,沈清便也没再多想。
毕竟,书中的孟延川是太子党。
信至末尾,楚朝才补上一句正事。
“人已先往。”
沈清心中稍安,但愿他们在昌郡能一切顺利。
末了,第一张信纸点燃了扔进了火盆子。
第二张用墨水染了最后一句后,收在了匣子里。
……
这日,沈清与江月吟从宫中回来,一反常态地没有先睡下,而是在院中等沈卓到半夜。
沈卓轮值回来,便见到两个眼睛跟灯笼似的妹妹朝他两眼放光。
“快把你那招子收一收,有什么事等我到这会儿?”
沈清笑眯眯地将沈卓拉着坐下,故弄玄虚道。
“这个月要发生一件大事。”
沈卓现在一听“大事”就头疼,生怕朝堂上又出什么乱子。
但瞅着妹妹神态轻松的样子,一颗心落了下去:“别卖关子了,到底什么事儿?”
“这个月底,江姐姐及笄。”
沈卓一颗心刚落下去,又猛地提起来,耳边还染上了些许绯红。
沈清从善如流地拍了拍沈卓的肩膀,重复先前说过的话。
“莫待无花空折枝啊,我的好大哥。”
不说还好,这一说沈卓的脖子也直接红了。
沈清看着面前的水煮虾,决定好人做到底。
“江姐姐邀请我去参加她的及笄宴,说大哥也可同去。江姐姐知书达理,对我多有照拂。前段时日你受伤,她也鼓起勇气多次登门拜访。”
“江姐姐这么好的人,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