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书后和上京第一纨绔HE了 > 第34章 惊世骇俗

穿书后和上京第一纨绔HE了 第34章 惊世骇俗

作者:惹夕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20:25:21 来源:小说旗

崔衍?

沈清觉得这个名字似曾相识,但是又想不起来原书中到底是在哪里出现过这个人,索性不去管了。

既然是由这个人去引的孟延川,想必应该是楚朝那边的人,她也用不着操心。

奚泽又与沈清说了许多孟延川平日往来的人和同僚,尤其是提到孟延川时常派一个小童去左相府的偏门转悠,递些东西进去,打听之后发现是给华染的。

沈清心中了然,孟延川估计是在变着法儿地哄上次游湖诗会听到流言蜚语的华染,只是可叹原身过去的付出却没有在他心中留下些东西。

“最开始左相府那边把东西都退回来了,直到最近这小半月才开始收了,而且这之后孟延川送东西便没那么勤快了。”

“还有一事,奴婢跟着孟延川去了有间楼。期间崔衍曾经说腹中不失离开了,可是奴婢却发现他出门后跟店掌柜说了话,随后便跟着走了。奴婢怕被发现,便没再跟着,瞧着应该是走别处上了楼。奴婢觉着崔衍这个人应该不简单。”

……

沈清听着奚泽说的这些消息,发现奚泽非常适合打探消息。既能够查清来龙去脉抓住细节,又不会过分激进打草惊蛇。

沈清越是往下听,脸上的笑意越明显。奚泽看着沈清挂着笑容,有些无措地停下来问道:“小姐……是奴婢哪里做得不好吗?”

奚泽非常珍惜这次沈清交代给她的任务,希望能够好好表现,让沈清看到她的能力。

“没有,你做的很好,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奚泽听到实打实的夸赞,有些不好意思地歪了歪头:“都是小姐教的好。”

“这次事情办的不错,回头我让秋蝉去账房支些赏钱。”

赏罚分明,才能留住人心。

奚泽也没有推脱,沈清早就和她们讲过这些规矩。

秋蝉笑道:“包在我身上。奚泽好久没回来,都不知道院子里面添了新人了。”

“是刚才院子里面跟着奚盏练功的小孩吗?”

沈清笑着点点头:“这些孩子都是新来的,我准备好好培养他们。”

沈清明白良将重要,手下的兵同样重要。在这些孩子当中她也会优中选优,留下能力最出众的几个。其他的孩子即便在日后不能独当一面,有一技之长也是好的。

沈清正在草拟一个培养计划,待完成之后她组建自己势力的计划便能够初见雏形了。

“这些孩子平日里还需要你们多多照拂。”

“放心吧,小姐。”

……

今日是皇上给的十五日限期的最后一日。

南地传来的奏折依旧不容乐观,一谈到灾情整个朝堂都还是原先的陈词滥调。某些做贼心虚的朝臣胆战心惊:皇上这几日惩治的人上到宠妃的亲弟弟平南王洛南征,下到光禄寺主簿薛如彬,凡事在这个当口被人把罪证递到皇上跟前的,无一不被抄家。家产尽数充公,送往南地赈灾了。

皇上连续点了几个朝臣,皆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气得将南地急送回来的奏折摔到低着头的朝臣面前:“你们自己看看!看看南地的灾情已经发展成什么样子了!一个个平日里口若悬河,一到关键时刻个个给朕装聋作哑!今日要是拿不出个主意来,都别下朝了!”

朝堂之上噤若寒蝉,皇上龙颜大怒,一一扫视群臣。

孟延川攥着笏板,手心不停的出汗。

“皇上,关于南地灾情臣有本要奏。”

皇上眯了眯眼,看着人群之后的孟延川,似乎想不起来这个人了。

一旁的小太监轻声提醒道:“皇上,这是今年新晋的榜眼孟延川孟大人,现在刑部任员外郎。”

孟延川本来看到皇上和群臣投射过来的视线颇为紧张,但是看到小太监的举动心中却更加坚定:他宁死不做无名之辈。

“回皇上,臣有一计可解南地的困局。但此计惊世骇俗,还请皇上恕臣无罪。”

皇上摆摆手:“但说无妨。”

孟延川抬起头道:“臣认为唯有引商入仕可解眼下燃眉之急。”

此言一出,朝堂哗然。左相站在前列看了孟延川一眼,随后朝其他人使了个眼色。于是不少有资历的老臣当场骂其黄口小儿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敢改祖宗规制,还有人当中表示若是朝堂被低劣的商人染指,自己宁愿自请辞官。

楚朝站在孟延川的右前方,自始至终头都未抬一下。

皇上看着孟延川眉头紧锁:“孟卿可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回皇上,正是因为臣知道所有才有此案。”

“你倒说说看。”

有些朝臣看到皇帝的态度先是感到震惊,然后一些交头接耳的声音便小了下来。

“皇上您看,眼下南地灾情吃紧,若是再拖下去怕是会愈演愈烈,万一出现疫病便更加难以收场。南地所需无非钱粮,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按道理来说,增税是合理的。但是百姓却不一定这么想。自皇上登基以来,以仁治国,减免赋税、休养生息。再加上最近两年各地收成并不是太好,若是突然增税,百姓们恐怕会有怨言。”

皇上点点头:“你继续说。”

“是。但这钱粮是一定要有的,若说百姓当中谁手上钱粮最多,那必然是商人。得益于皇上这些年来的宽松政策,商人们走南闯北,累积了不少的财富。商人们吃喝不愁,唯一有遗憾的便是自己的身份——世代无法入仕,终身在这一点上为人所诟病。”

“长此以往,这种不平加剧势必会对社稷有所影响。不如借此机会,打开其中一部分人入仕的通道。人如果看到一线希望是不会采取过激的举动的。”

“况且,只有捐款数达到一定量的商人才能够取得参与科举的资格,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反而能够促进其余商人比以往更努力地继续财富,可谓是一举两得。”

孟延川一番长篇大论结束后,有那么一小段时间,朝堂上鸦雀无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