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之杨家天下 > 第477章 称帝前夕

三国之杨家天下 第477章 称帝前夕

作者:秋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8 23:17:32 来源:小说旗

就在袁术、刘表、刘焉三方在荆州、益州之地互相算计,随时准备互相攻伐的时候。

洛阳!

杨升这几天可谓是忙的脚不沾地。

自从他宣布准备建国称帝之后,就没有一天能清闲下来。

首先就是官职问题。

因为他采用三省六部制,但他自己又加了几部在里面。

这些官职倒没什么,但接下来的各部的郎中、员外郎、主事,寺卿、侍郎、侍中这些官职都需要选任人担任。

他和王毓、荀攸、田丰、王必一连忙了好几天才堪堪把人员定下来。

于此同时进行的是之前皇宫的收尾工作,将军府里面的东西也开始不断的运进皇宫里面去,这座建了三年多的皇宫也即将迎来它的新主人。

这天,随着几件大事被敲定下来。

杨升也难得的松了口气,其他几人也都松了口气。

突然他看着王毓几人身上的衣服,瞬间才想起之前他就让人设计了新官服。

毕竟大汉朝的官服都是一个样式,文官着黑袍,武将着红色。

从外观来看,所有人都是一样,完全分不清官职大小。

他看了看天色还早。

于是说道:“好了!

官位的事情现在已经基本定下,就算以后有改动估计也是微调。

现在我要说一件关于官员的大事。

官服!”

官服?

这?

王毓几人一愣。

杨升继续说道:“新朝就不止要改革官员制度,就连官服我也想一并改了!

大汉之前的官服太过统一,也难以区分官职大小。

所以,我准备以颜色来区分官职。

必然三省之首按制度必须着紫色官服,各部尚书着红色、各部佐官着绿色等等。

如此大家一看官服就知道官职的大小....。”

说着说着杨升就停了下来。

众人都以为杨升已经说完了。

王毓率先拱手道:“主公之智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但自古以来....!”

杨升抬手打断了他,说道:“说到官职大小,我准备按品级和官服来区分大小!

你们意下如何?”

这?

众人顿时又错愕了!

荀攸拱手道:“主公!这官职之事自古以来都是以官职、印绶来分。

如此大规模的改制品级,是否不妥?”

杨升摆手道:“你们先听我说完!

我准备从上往下给各级官员分品级。

第一,品级制度如同构建了一个庞大而有序的金字塔结构。

最上层是我们,下面则是无数的基层官员。

从基层的小吏到朝中的大员,每一级都有其明确的位置。

这会使得整个官僚体系层级分明,便于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和监督。

第二,通过品级划分,不同级别的官员职责与权力范围得以清晰界定。

比如在地方行政中,县令负责一县的民生事务,而郡守统管数县,刺史统管数郡,他们品级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管理事务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不同。

这样能避免权力的模糊与重叠,减少官员之间因职责不清而产生的推诿、拖沓现象,更利于政令推行。

第三品级的存在为官员提供了明确的晋升目标。

我想所有人做官都是奔着升官而来来到。

官员们为了提升自己品级,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待遇,会努力做出政绩。

这种激励机制激发了官员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使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合理的晋升途径也有助于留住人才,保持整个朝堂的稳定。”

这?

下面的几人听完杨升这一大段话,对视一眼谁都没有说话。

杨继续说道:“此事我们就先定下来,如果以后推行不下去或者发现什么问题我们在改进!

而且新朝就要有新的气象,此事就这么定了!”

眼看杨升已经把事情定下了。

荀攸拱手道:“那不知主公打算如何分品级?”

杨升思索了一下,九品中正制他虽然了解的不多。

但后来的隋、唐、宋、明的官僚制度都脱胎于这一套,但在他看来后来的品级制度已经和九品中正制完全就是两个东西。

相同的只有前面两个字“九品”而已,而不是单纯的把“中正制”这三个字给取消掉了而已。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中的“品”,最开始说的并不是后来朝代用衡量官职大小的品级。

而说的是对某一个即将要为官之人品评。

而且品评一个人是否适合为官,主要有三个内容。

第一,家世,评的是这个人家庭出身和背景,其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

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第二,行状,评的是这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

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第三,定品,评的是确定这个人品级。

定品级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就是以家世来定品级。

出身寒门的人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的人即使行状不佳也能位列上品。

于是就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而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

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在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

但那时朝廷都是世家子弟,选举的官员也都是世家之人。

九品中正制有利有弊。

利是九品中正制的优势在于建立了更科学的人才选拔体系,系统化的体系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方便中央自上而下的管理。

同时,九品中正制也有效安抚了世家的不满,维护了统治阶级利益的统一。

九品中正制的评价标准是一套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将人才置于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和测量,可以方便地选择复合型人才。

但它的弊端更大。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各方人争做中正,全国人才集中到中央,地方无才,地方行政效率降低,甚至会出现烂政、懒政、堕政的现象。

基层一旦烂了,后果有多严重?

轻则朝廷伤筋动骨,重则直接改朝换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