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少爷从小到大,估计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被当做金疙瘩一样呵护着的人儿。
他想要什么东西得不到?区区两个寒酸的小商贩,居然敢不卖东西给他?!
小少爷一脚踹在书童的屁股上:“去给本少爷全部买下来!”
书童埋怨地看着林晚:“喂,既然我家少爷想吃,那你报个价,我们全要了。”
夫人已经严厉禁止,不准小少爷再吃外面的东西,这次他回去肯定又要挨罚了!
林晚和方文锦对视一眼,有钱不赚王八蛋!
方文锦一副文绉绉的形象,可能更会让这对主仆信任,于是他站出来说:“这种大号的笑脸糖果,我们卖50文钱一个,中号的30文钱一个,小号的10文钱一个。”
这比在石山镇上的报价要高一些,但是谁让这对主仆的额头上就写着冤大头三个字呢?
林晚抽出一个大号的笑脸糖果,在小少爷面前晃了晃:“不知道小公子要买几个?”
小少爷财大气粗:“我全都要!”
林晚不得不提醒一句:“小公子,我们背篓里的糖果可不少,你确定全都要?”
小少爷觉得自己被质疑了,这两个小商贩是瞧不起他吗?也不看看他身上穿的戴的都是什么!
小少爷懒得和他们一般见识,只是对书童使了一个眼色。
书童心领神会,从荷包里拿出五两银子:“这些,够了吗?”
林晚喜笑颜开地把钱接过来:“够了够了,当然够了!”
这次的糖果,同样是六斤麦子熬出来的,原本以为顶了天,也就能卖到三两银子。
不曾想,短短几句话的功夫,五两银子就到手了。
这位小少爷一下从熊孩子,升级到了大顾客,林晚把新编的两个竹背篓和糖葫芦架子一起赠送给了小少爷。
毕竟小少爷一下子要这么多,他们也没有包装袋打包,就只能这样了。
虽然有点可惜这两个新的竹背篓,但是和五两银子比起来,也不过就是九牛一毛。
至于这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小少爷,吃了他们小作坊的东西,会不会拉肚子,也早已经被他们抛之脑后了。
果然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所有人都会头脑发热,更何况他们的作坊虽小,但用的料可都是干干净净的。
为此,他们全家人甚至已经过上了,每天都挑水洗澡的麻烦生活。
就在林晚把银子小心收好,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却发现这位小少爷居然还没有走。
小少爷瞧着也就十二三岁的样子,但他把双手背在后面,抬着下巴,倒也有几分小大人的模样:“喂!我认识你,你是青阳书院的方文锦吧?”
方文锦一愣,随即马上回神:“在下正是方文锦,不过现下已经不在书院读书了,小公子怎么认得我?”
小少爷哼了一声:“我知道你不读书了。”
小少爷趾高气扬地说:“我当然不认识你,但你的夫子对你青昧有加,我不过是听了一耳朵罢了。”
“只是没想到,你考不上秀才也就罢了,如今居然还自甘堕落,沦落为一个沿街叫卖的小商贩。”
“这五两银子,就当作是本少爷赏给你明年赶考的路费。”
小少爷说罢,带着书童走远了。
所谓士农工商,大周虽然现在也允许商人参加科举,但是千百年以来形成的固有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其他的商人虽然为文人不齿,但好歹胜在有钱。
但是像林晚和方文锦这样沿街叫卖的小商贩,这可真正是处在了最底层。
林晚抬起手肘撞了撞方文锦,笑道:“看来你人缘还不错?”
方文锦苦笑一声:“可惜……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林晚安慰似的,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事,考试也不光是看实力,很多时候也看运气,搞不好你明年去考的时候,运气就变好了呢。”
两人原本是打算,好不容易来一趟青阳县,先零售卖高价,等到下午再去找点心铺子谈批发。
但没想到来了一个面冷心热的小少爷,不仅给了一个超高价,还提前完成了他们一整天的任务。
无所事事的他们,在青阳县逛了一圈后,就出城回家了。
而学堂里陪读的小书童,一直到中午回家吃饭时,才一拍脑袋想起来了:“少爷,我想起来了!那个方文锦就是几年前,在两个学院大比时,一鸣惊人的方文锦吧?!”
小少爷不语,只是一味地啃糖,许久之后,嘟囔一声:“还真是这样。”
书童凑过来:“少爷,这糖是有什么问题吗?”
小少爷天下什么美味的东西没吃过?又哪里看得上区区这么一块糖果。
不过是昨天听闻银满楼那边来了个新花样,据说就是这种笑脸糖果。
无论切成多么细小的一片,每一层都会有一个笑脸。
吸引了不少顾客过去看新鲜。
小少爷作为金玉楼的少东家,自然是得为楼里的生意考虑:“去把这些糖果都交给金玉楼的掌柜,告诉他,务必要赶在银满楼之前,弄清楚配方。”
金玉楼和银满楼,这两家的仇怨,甚至可以追溯到100年前,他们还是普普通通的糕点铺子的时候。
哪怕如今,他们的生意都已经遍布了整个顺天府,但依旧看对方不顺眼,可偏偏又干不掉对方。
两个书童赶紧抱着背篓去干活了,不愧是小少爷,就是比他们聪明!就连随便在路边买个糖果,都有这么多名堂!又是新奇的糖果,又是名声在外的秀才!
林晚此时还不知道,她的笑脸糖果随时都有可能被人仿制出来。
但就算她知道了,估计也只是无所谓地耸耸肩膀。
她从不怀疑古人的智慧,被仿制出来也只是早晚问题,而且这东西只要想明白了其中的关窍,很容易就能仿制出来。
但是她的外挂食用色素,却不是谁都可以仿制出来的。
但总归今天赚了一笔不小的钱,林晚回家宣布了这个好消息之后,给他们一人分了100文钱。
当天下午,林晚给了向娘子100文钱,又订购了五个新的竹背篓。
再这么下去,她都可以直接去倒手卖背篓了。
不过这一举措,也恰好解决了向娘子母女两个的燃眉之急,前段日子,向葵一直高烧不退。
虽然请了郎中吃了药,病也好了,但家里的存钱也差不多花光了。
她们只有母女两人,本来就生活的很辛苦,现如今生了个病,更是雪上加霜。
林晚的这一笔订单,可谓是救她们于水火之中了,不然未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她们可能都要挖野菜啃树皮了。
也因此,向娘子对林晚的态度好了不少,说话都和声和气了。
林晚自然不知道这其中有这么多曲折,只以为自己的善良品质终于得到了认可,心里还挺美。
又过了一天,傍晚时分,在三位长辈的坚持不懈努力下,七套衣服终于完成了。
其实她们三个人做七套衣服,又不是农忙,也花不了这么长的时间。
主要是大伯娘看到居然还有各种颜色的棉线,便想着给他们绣朵花上去,好歹能增添一些色彩,看上去也好看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