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知美的事物之所以被称为美,恰恰是因为丑陋之物的存在作为对照。同样地,人们也明白善之所以为善,正是由于恶的出现方才得以彰显。原来是这样啊!原本我们内心之中并没有关于美与丑的确切概念,然而一旦有了相互之间的比较和参照,便能够清晰地察觉到这种转化。同理,在我们心底深处起初也没有明确的善与恶之分,只是当恶出现在眼前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时,我们才深深感受到善所带来的美好。
可是,难道这所谓的善就必定是完美无瑕、毫无瑕疵的吗?而恶又是否真的就一无是处、全然不堪呢?实际上,善与恶不过是处于两个极端位置罢了。只要我们能让自己的心保持中正平和之态,那么无论是善还是恶,都会有其可利用之处。如此一来,我们便无需再过度执着于究竟要不要去修习善道这件事情了。
这乃是永恒不变之理啊!
正因如此,那超凡入圣之人以“无为”的理念去看待世间诸事,凭借着“不言”的方法来推行道德礼教。他们会任由万事万物自然而然地萌发生长,绝不会主动去开创起始;虽有一定作为举措,却不会掺入个人主观偏向。待到功业告成、事业成就之后,也从不将功劳据为己有。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居功自傲,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失去了。这种境界和行为准则,彰显出圣人对宇宙运行规律深刻理解与顺应,以及对自身**和执念的超脱。在他们眼中,一切都应循着自然之道发展演进,人力只需稍加引导辅助即可,绝不可强行干预主宰。如此一来,既能达成良好成效,又能避免因贪功逐利带来的种种弊端纷争。
在这广袤无垠、浩渺如烟的宇宙间,万事万物皆是以一种相对的姿态存于世上。那么,究竟何谓之“凡”呢?那些深陷于极端之境却浑然不觉之人,便可称之为“凡”。他们犹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又似管窥叵测,目光狭隘。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被内心的执念所束缚,无法跳脱出那狭隘的思维框架,去洞察事物的本质与全貌。
然而,所谓的“非凡”实则并非遥不可及之事。只要不将思绪陷入极端的泥沼,保持一颗清醒且平和的心,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便能轻松抵达“非凡”之境。这种心境宛如一泓清泉,清澈见底,不为外界的喧嚣所扰,不为世俗的纷扰所动。它能让人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心,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如此一来,便能以一种独特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从而发现常人难以察觉的美好与机遇,成就一番非凡的事业。
小普于混沌中正感悟道德经第二篇,忽然觉得鸿蒙天之中传来了一股牵引之力!
"咦?我已从轮回中突破圣人无为,照理已经无牵无挂。这鸿蒙天还有什么羁绊?"小普思索片刻后,还是决定了却这一羁绊。
心随念动,小普顺着牵引之力来到了一座大庙。
这座宏伟壮观的大庙高高地矗立在一座巍峨险峻的大山之巅,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青山绿水之间。它那气势磅礴的建筑风格和庄严肃穆的氛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信徒前来朝拜。
从山脚到山顶,一条蜿蜒曲折的青石阶梯仿佛通向天际一般。一路上,风景如画,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然而,这些美景都无法阻挡人们虔诚的脚步,他们或是独自一人,或是三五成群,沿着阶梯缓缓而上。
大庙里香烟袅袅,烛光摇曳,诵经声、钟声和木鱼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庙宇内供奉着一尊尊神态各异的神像,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武雄壮,让人心生敬畏之情。
香客们手持清香,满脸肃穆地向神像鞠躬行礼,默默祈祷着自己心中的愿望能够实现。他们有的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的人希望家人平安健康、幸福美满;还有的人渴望事业顺利、功成名就。在这里,每一个人的心愿都显得如此真挚而恳切。
由于香火旺盛,每天上山朝拜的人们如潮水般络绎不绝。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这座大庙始终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它不仅是一处宗教圣地,更是人们心灵寄托的港湾。
"咦?是什么菩萨在这鸿蒙天中如此受欢迎?"小普心中的升起一股久违的好奇之心。
只见他如同一片飘零的落叶般缓缓地落至地面之上,那身躯显得有些狼狈不堪。定睛一看,他身上穿着的衣物已然残破得不成样子,仿佛经历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与磨难一般。那些布条零零散散地挂在他的身上,根本无法遮蔽住身体,活脱脱就是一个乞丐的模样!
然而,这一切却真不怪他。要知道,在那神秘莫测、充满无尽危险的灵界之中,他已经历经了漫长岁月的轮回转生。在如此漫长的时光里,对于自身外表究竟如何,小普从未真正将其放在心头过。因为在那个世界里,生存才是最为重要之事,而所谓的外貌不过只是浮云罢了。
他轻手轻脚地踏入了那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香客人群里。只见人们手持香火,虔诚地面向庙宇内的神像合十参拜着。他心中好奇不已,正想开口询问一下周围的人他们所祭拜的究竟是哪位菩萨时,突然间,一声刺耳的尖叫声猛地划破了这片宁静祥和的氛围。
“哎呀呀!哪来的臭乞丐啊?快给我滚到一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