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165章 修心,修真,修道

修仙修傻了 第165章 修心,修真,修道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自上次论道后,怡宝和小普仿若两颗被智慧之光点燃的火种,于庭院之中日夜参悟。他们沉浸在《道德经》的深邃世界里,每一次诵读、每一刻沉思,都似在与那古老而神秘的智慧之泉交融,越发深感其意蕴之深,如渊似海,浩渺无垠,仿佛无尽的宝藏等待着他们去挖掘、去领悟。

这日,晨钟初响,悠悠的钟声划破了庭院的宁静,余音袅袅,仿佛是天地的轻吟。万籁俱寂之中,二人怀着敬畏与虔诚之心,再度来到老子跟前。晨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老子那深邃而宁静的面容上,二人相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对更高智慧的渴望与执着,于是恭恭敬敬地行礼,欲求更深层次的教诲。

老子目光如炬,宛如能穿透世间的一切虚妄与表象,轻声说道:“汝等既有心求道,今便从修心、修真、修道三个境界,去领悟《道德经》的真意,且听为师分解。这每一个境界,皆如登天之梯,一步一步引领着修行者走向那至高无上的道之巅峰,其中之妙,需细细品味。”

一、修心之境

小普率先垂首,双手抱拳,恭敬地问道:“老君,何为修心?如何从《道德经》这浩繁的经文中探寻那精妙的修心之法呢?徒儿心中满是困惑,还望老君慈悲指引。”

老子神色安然,宛如那沉静的湖面,波澜不惊,缓声说道:“修心者,乃明心见性,净化心念的过程。《道德经》言‘致虚极,守静笃’,此为修心之要旨。人之心念常常被尘世的纷纷扰扰所纠缠,犹如湖面被狂风掀起层层波澜,难以平静,又怎能照见本心的清明呢?故而需致虚守静,让内心回归空灵澄澈之境,就像那深邃无垠的夜空,没有一丝云翳的遮蔽,方能清晰地洞察万物之理。

当嗔怒之心无端生起时,便要时刻警醒自己,当思‘和其光,同其尘’,收敛自身的锋芒与戾气,切不可被这汹涌的情绪所左右。要以平和包容之心对待他人他事,将那嗔怒之火化为祥和之光。面对荣辱得失的无常变幻,谨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不被世俗的荣耀与屈辱轻易牵绊,超脱于物外的虚幻表象,保持内心的安稳与平静。如此这般,方能在修心之途上渐行渐悟,使心之明镜不染尘埃,始终保持清澈明亮,映照出世间的真相。”

怡宝心领神会,微微抬起头,目光中透着思索的光芒,接着问道:“老君,那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修行中持续涵养此心呢?徒儿担心会被世俗的洪流卷走,忘却了修心的初心。”

老子微笑着,那笑容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慈爱与智慧,答曰:“持守‘少私寡欲’,这是涵养心性的关键。要学会减少内心的私欲贪念,不被那无尽的物质享受与虚荣名利所迷惑,让心从这重重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要常以‘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的广阔胸怀待人接物,无论他人的善恶与否,皆能以善良真诚的心去回应。以此消除心中的分别与偏见,使心量如同那无垠的大地,宽广辽阔,能承载万物的生长与变化。唯有如此,方能于修心路上根基稳固,不为外境的风吹草动所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在正道上。”

二、修真之境

小普若有所思,眉头微微皱起,似是在思考着修心与修真之间的微妙联系,继而又问:“老君,修心之后,又当如何修真?这其中蕴含着怎样深邃而神秘的道之真谛呢?徒儿深感其深奥,犹如雾里看花,难以捉摸。”

老子目光深邃,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看到了那亘古不变的道之轨迹,娓娓而言:“修真者,是在修心的基础上,追求生命的本真与纯粹,契合自然之道的运行法则。《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为修真之梯航。人应当放下后天的妄为与矫饰,回归到自然质朴的原始状态,如同那呱呱坠地的婴儿般纯真无邪,没有丝毫的造作与虚伪。

于饮食起居之间,遵循自然的节律,日升而起,迎接那温暖的阳光;日落而息,安享那宁静的夜晚。饮食应以清淡养身,避免过度的油腻与奢华,让身体在自然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居住应以简朴安神,不追求那华丽的宫殿与楼阁,在简约的环境中找寻内心的安宁。不逆自然之序,使身体与天地之气相通相和,感受那自然的韵律与生命的脉搏。

在言行举止上,做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要能辨别那朴实无华却蕴含真理的言语,摒弃那些华丽不实、空洞无物的言辞。说真话、行真事,心口如一,让内在的真实与外在的表现高度一致,毫无虚假与做作。以此展现生命的本然之态,趋近于道的纯真本质,就像那清澈见底的溪流,自然流淌,毫无阻滞。”

怡宝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明悟,问道:“老君,修真之途中,外界的干扰与诱惑无处不在,如同那隐藏在暗处的荆棘,稍有不慎便会划伤我们的修行之路,该如何应对呢?”

老子轻抚胡须,那动作舒缓而沉稳,说道:“修真之人,当有‘致柔守弱’之智。要明白以柔克刚的道理,不与外物的刚强正面冲突,不为其所折损。如水流遇石,不与石硬抗,而是迂回婉转,顺势而下,看似柔弱无力,却能在岁月的沉淀中水滴石穿,展现出强大的力量。面对诱惑,秉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态度,要深知**的边界所在,不贪得无厌,不被那无尽的名利财色所迷惑。于名利财色之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自制自律,坚守内心的纯真与正道,不为所动,方能在修真之路上稳步前行,不偏离道的正确方向,向着那光明的彼岸不断迈进。”

三、修道之境

小普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那周围的灵气吸入体内,再问道:“老君,那修道又是何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如何依凭《道德经》这智慧的宝典达成此等境界呢?徒儿听闻,心向往之,却又觉得遥不可及。”

老子神色庄重,声如洪钟,响彻在这静谧的庭院之中:“修道者,是超越世俗的种种局限,与天地合一,证悟无上道果的神圣之途。《道德经》所言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乃揭示了万物生成与演化的根本规律,修道之人需体悟此道,洞察天地万物的一体性,打破自我与外物的隔阂,消除那虚幻的分别心。

在世间行事,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切莫误解为无所作为,而是要不妄为、不刻意为之,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就像那高明的农夫,懂得顺应天时地利,播下种子后,不揠苗助长,只是悉心照料,让庄稼自然生长,以无心之举成就大业。以‘为而不争’的胸怀处世,积极作为却不追逐功利与回报,将自身融入到众生之中,默默地利益万物,而不居功自傲,如同天地化育万物而默默无言,不求任何回报。

当修炼到一定境界,便会明白‘道可道,非常道’的深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超越一切语言与思维的束缚,进入一种不可言说的玄妙之境,与道合真,永恒自在。此时,修行者将体悟到那无尽的虚空与寂静,感受到那超越生死轮回的永恒存在,这便是修道之终极归宿,亦是生命的最圆满状态。”

怡宝和小普听闻,皆跪地叩首,眼中泪光闪烁,那是感动与敬畏的交织。齐声说道:“多谢老君慈悲教诲,为徒儿们开启这通往道之真谛的大门,徒儿定当竭尽全力,在修心、修真、修道的道路上勇猛精进,不畏艰难险阻,不惧岁月漫长,不负师恩,证悟大道。”

言罢,二人起身,缓缓退至庭院深处,寻得一处静谧之地,盘膝而坐,闭目沉思。他们将老子今日所言深深铭记于心,如同将珍贵的种子埋入心田,开始了新一轮更为精深的修行之旅。他们深知,前方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充满了无数的挑战与考验,但在《道德经》智慧的光辉指引下,他们已坚定地踏上了这条追寻大道的征程,向着那至高无上、神秘莫测的道之境界奋勇前行,不惧风雨的侵袭,无畏险阻的阻挡,只为那最终的光明与解脱,让生命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回归到那永恒的道之怀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