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167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修仙修傻了 第167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数日之后,庭院依旧静谧,日光洒下暖煦的金芒,古松仿若智慧的守护者静静矗立。老子安坐于松下石凳,怡宝和小普按时前来,恭敬行礼后静候教诲。

老子目光平和,轻声说道:“今日单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小普面露思索之色,拱手问道:“老君,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徒儿听闻多次,却仍觉深奥难明,这其中的‘一’‘二’‘三’究竟所指何物?”

老子微笑着解答:“徒儿,从世俗常理观之,这‘一’可类比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初始根源或基本元素,如同那混沌未开时的整体状态。‘二’恰似事物所呈现出的两种相对的特性或力量,比如光明与黑暗、白天与黑夜、寒冷与炎热等对立存在却又相互关联的现象,它们彼此依存,缺一则另一方亦难独存。而‘三’便是这两种相对力量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新的状态或事物,就像男女阴阳结合孕育新生命,不同元素相互交融产生新的物质,诸多变化由此衍生,进而有了这世间万象的纷繁复杂。

以商业经营为例,起初的一个商业创意或一份原始资本,可视作那混沌之‘一’。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恰似阴阳之‘二’,相互对立又互相影响。当经营者巧妙把握市场的供需关系、竞争态势等多种因素,使各方力量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便创造出了繁荣的商业局面,此即‘三生万物’的体现。”

怡宝接着问道:“老君,那‘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生活与修行中如何体现呢?”

老子轻抚胡须,缓缓说道:“于生活中,万物皆有两面,如月圆月缺、花开花落,人亦有顺逆之时。明智之人在顺境中不骄纵,居安思危,此为抱阳而守阴;身处逆境不气馁,于困境中寻生机,是负阴而向阳。比如,一位农夫在风调雨顺之年,丰收在望,却不肆意挥霍,而是储备粮食以防来年可能的灾荒,这便是顺应阴阳之道。

在职场之中,面对晋升的机遇(阳),亦要留意可能伴随的人际关系变化与新职责带来的压力(阴),以平和心态去应对,在阴阳的动态平衡中谋求更好的发展。在修身养性方面,内心若有嗔怒之阳,便以宽容之阴平衡;有贪欲之阳,用知足之阴调和。当情绪起伏时,以平和之气冲散过激之气,使身心归位和谐,这便是冲气以为和的修行实践。”

小普又问:“老君,为何王公以‘孤、寡、不谷’自称,这与常人所恶有何不同?”

老子神色庄重,说道:“王公以这些称呼自谦,是深知地位越高责任越重,权力易使人迷失,故而自警。常人厌恶是因着眼于世俗虚荣,怕被孤立轻视;王公反用,则是超越世俗虚荣,警醒自己莫因高位而骄奢,此乃心境格局不同。

在世俗社交场合中,有些人追求众人环绕、高朋满座的虚荣表象,害怕孤独寂寞。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明白,过多无意义的社交可能耗费精力,适当的独处反而能让人沉淀自我、反思内省,这便是从世俗认知到更高层次智慧的一种转变,如同王公从常人所恶中看到自警自省的价值。”

怡宝眨眨眼睛,问道:“老君,‘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该如何理解?”

老子微笑着回答:“从世间事看,如钱财,过度敛财会致人心贪婪、人际关系破裂,看似有益实则有损;适当散财助人,赢得声誉与人心,看似有损财物实则增益德行与福泽。又如,过度追求功名利禄,可能牺牲健康与家庭,而懂得在适当时候放缓脚步,注重生活品质与情感维系,虽看似在事业上有所‘损’,却在人生的整体幸福度上有所‘益’。

在学习知识技能方面,若一味贪多求全,不加甄别地广泛涉猎,往往精力分散,无法深入钻研,最终学而不精;若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专注于关键领域深入学习,适当舍去一些不必要的旁枝末节,反而能在专业上取得更大成就,此亦为损益之理的体现。”

老子目光深邃,继而说道:“对于修道者而言,道生一是那颗向道的初心萌动,纯净而无染,如同混沌初开时的质朴。随着修行深入,善恶、是非、美丑等观念分化呈现,此为一生二。然而,若执着于善恶两端的分别,便易陷入嗔怒、执念等烦恼之中,此时需以智慧调和,不偏不倚,让内心达到一种空灵的中和之态,此即二生三。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修正自我心念与行为,进而衍生出慈悲、喜舍、平等诸多品德与无上智慧,以此应对世间万象的诱惑与干扰,洞察万物的本质实相。

面对修行途中的顺逆之境,修道者当如万物负阴而抱阳一般,顺境不贪着,逆境不嗔恚,以平和之心安住当下。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不追逐世俗的虚荣与恭敬,即便遭受误解或轻慢,亦能视之为磨炼心性的机缘,以宽容冲和之气化解嗔怨,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王公以谦卑之词自警,修道者更应时刻警醒自身,不被修行过程中的些许境界提升或他人赞誉所迷惑,深知修行之路漫漫,需时刻保持谦逊敬畏之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在修行中则体现为,减少对外物的贪恋执着,舍去虚荣、妄念等心灵的包袱,方能让灵性更加自在富足,趋近于道的本然纯净;若过度追求修行的速度、境界的高深,执着于神通、感应等表象,而忽略内心的品德修养与对道的体悟,反而会迷失本心,损了灵慧。故而要懂得在修行的增减损益间,以智慧抉择,把握适度之法,让身心在这动静虚实的变化中达至平衡与升华,最终证悟那至高无上的道之真谛,超脱生死轮回的束缚,回归于那永恒、寂静、光明的道之本体。”

小普和怡宝听闻,皆躬身行礼,齐声应道:“多谢老君教诲,徒儿们定会在生活与修行中细细体悟这些道理,不断磨砺自身,以虔诚之心探寻那至高的道之境界。”

言罢,二人在庭院中寻一处安静角落,盘膝而坐,闭目沉思,将今日所学融入心灵深处,思索着如何在日常点滴中践行这些智慧,让自己在世俗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澄澈,在修行之途稳步前行,开启新的修行篇章,以更加从容平和的姿态面对世间的种种变化与挑战,直至证悟那无上道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