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186章 大乘正宗分

修仙修傻了 第186章 大乘正宗分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小普端坐在只树给孤独园精舍里,周围一片静谧,唯有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似在轻轻吟唱着梵音。他的目光专注而虔诚,紧紧追随着佛祖的身影,满心期待地聆听着即将开启的法音。

就在此时,那位德高望重的长老须菩提,在众多弟子环绕的场合之中,缓缓地站起身来。他动作轻柔且庄重,将右边肩膀袒露出来,然后右腿弯曲跪地,双手合十,满怀着敬畏与虔诚向佛陀行礼并说道:“实在是太稀有了啊,尊敬的世尊!如来您一直以来都善于呵护和关怀诸位菩萨,也善于托付嘱咐他们修行之道。世尊啊,如果世间那些善良的男子以及女子们,萌生出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决心,那么应该如何让这颗心安住下来呢?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降服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呢?”

佛陀听闻此言,微微颔首,表示赞许,而后回应道:“很好,很好啊!须菩提,正如你所讲的那样,如来的确善于护持和挂念各位菩萨,也善于给予他们相应的教导和嘱托。现在你要仔细聆听,我将会为你详细解说:对于那些心怀善意的男子和女子们来说,一旦他们发起了追求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就应当像这样让心安住下来,也要通过如此这般的方式去降服内心的妄念和烦恼。”

须菩提连忙再次行礼,恭声答道:“是的,世尊!我非常愿意并且满心欢喜地想要倾听您的教诲。”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诸位大菩萨们应当像这样来降服自己的心念啊!

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无论是通过卵生而来的生命,还是由母胎孕育而生的生命;不管是因潮湿环境所化生出来的生命,亦或是凭空变化而成的生命;那些有着明显物质形态和颜色的众生也好,没有可见形体与色彩的众生也罢;还有存在思想意识的众生、没有思维活动的众生,以及既不是完全有意识也并非毫无念头的众生,我都要引领他们进入到那没有任何剩余烦恼、彻底解脱生死轮回的涅盘境界,并将他们全部予以度化拯救。

就这样去度化无量数不清、无边无际的众多生灵,但实际上并没有哪一个众生真正得到了所谓的‘灭度’。

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呀,如果菩萨心中存有自我的形象、他人的表象、各种众生的外相以及寿命长短等观念,那就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菩萨啦。”

当佛祖那慈悲而庄严的声音响起:“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小普的内心仿若被一道闪电击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在小普的心中,他开始细细解析这深邃的法义。卵生的众生,像那破壳而出的雏鸟,生命初始便在脆弱中挣扎;胎生的生命,在母腹的孕育中逐渐成长,感受着温暖与呵护,却也经历着生之不易;湿生的生命诞生于湿润之地,在那潮湿的环境中开启自己的轮回;化生的众生,则以奇妙而独特的方式出现,展现着生命的多样与神奇。这些形形色色的诞生方式,涵盖了世间生灵的种种形态,无论是翱翔天际的飞鸟、奔走大地的兽类,还是那水中潜游的鱼虾,乃至那细微难见的蝼蚁昆虫,皆在菩萨的慈悲护念之内。

而有色之众生,有着可见的形态与色相,在这物质的世间展现着各自的存在;无色之众生,则超越了物质的表象,以更为微妙的形式存在于三界之中;有想的众生,心思灵动,念头纷杂,在思想的海洋中起伏;无想的众生,看似寂静无念,却也在各自的境界中安住;若非有想非无想的众生,更是处于一种深邃难测的存在状态,将三界六道的所有生灵尽皆囊括。这让小普深刻地领悟到,菩萨的胸怀是如此的宽广无垠,不存丝毫的分别与偏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生命,皆欲引领他们走向解脱的彼岸。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小普反复咀嚼着这一字一句,心中渐渐明晰其深刻内涵。菩萨在行度化众生之事时,不应着相。所谓“我相”,便是执着于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形象、自我的功绩等,若菩萨心中想着“我”是施救者,有一个独立的“我”在做着这伟大的度化之事,那便是陷入了我执的陷阱。“人相”则是将他人视为与自己完全分离的、有着固定形象和特征的个体去对待,在度化众生时若心中有这样的分别,便无法真正做到平等与慈悲。“众生相”是把众生看作是一个个孤立的、有着明确界限的群体或个体,而忽略了众生之间的因缘联系以及与自己的一体性。“寿者相”是对生命的长短、生死轮回的一种执着观念,菩萨若有此相,便会被生死的表象所束缚,无法超脱地去看待众生的解脱之道。

一旦心中有了这些分别之相,便陷入了我执与法执的陷阱,那便背离了菩萨的正道。真正的菩萨,在救度众生的过程中,明白众生与自己本为一体,并无真实的“我”在度化“他者”,只是顺应因缘,行那慈悲之事,不居功,不自傲,心无挂碍。

小普想到自己在精舍中的修行生活,以往偶尔也会因帮助其他比丘解决问题后,心中闪过一丝自得之意,如今想来,这便是着了相。

他暗自警醒,往后行事需更加纯粹,将每一次帮助他人、每一次践行佛法之事,都当做是对自身执念的破除,对内心佛性的滋养。

他深知,修行之路漫漫,唯有不断去除心中的这些妄念执着,才能真正趋近菩萨的境界,践行那大乘正宗之道,以无尽的慈悲与智慧,为众生的解脱奉献自己的一切,而不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坚定地朝着那光明的佛道前行,让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成为度化众生、圆满佛果的资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