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206章 一体同观分

修仙修傻了 第206章 一体同观分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金刚经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在只树给孤独园,晨曦的微光轻柔地洒落在这片宁静的修行之地,唤醒了小普。他从睡梦中缓缓醒来,心中依旧萦绕着对佛法的无尽思索。自从梦中得到佛陀的指引,他便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播佛法的重大使命,每一日都过得充实而坚定。

小普迅速起身,整理好僧袍,怀着虔诚之心前往法堂。一路上,微风轻拂,花草的清香萦绕在他身旁,让他的内心愈发平静。他深知,今日又将是充满收获的一天,即将聆听佛陀的教诲,领悟更深层次的佛法智慧。

法堂内,檀香袅袅,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众弟子早已整齐地端坐在蒲团上,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佛法的敬畏与期待。小普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双手合十,目光紧紧地凝视着佛陀,心中满是对智慧的渴望。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自己在传播佛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情景,那些被帮助者的感激之情,以及那些仍在迷茫中苦苦挣扎的众生的面容,都让他更加迫切地想要从佛陀的教导中汲取力量。

佛陀目光温和而慈悲,缓缓扫视着众人,随后缓缓开口:“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须菩提恭敬地回答道:“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小普听到这话,内心开始了深入的思索。他暗自揣摩,“于意云何”,这是世尊在引导须菩提,也是在引导我们这些修行者深入思考啊。“如来有肉眼不”,这看似简单的询问,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我们凡人都有肉眼,凭借这双肉眼,我们能够感知到周围的世界,看到山川的壮丽、河流的奔腾、花鸟的娇艳,以及众生的容貌和身形。然而,凡人的肉眼往往局限于当下的时空,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且还会受到主观情感和认知的影响。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穿着华丽的服饰,可能就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生活幸福美满,却忽略了他内心或许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如来的肉眼,绝非如此简单。如来的肉眼,必定能够穿透这些表象,直接洞察到众生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就如同他在市井中遇到的那些人,有的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可内心却被空虚和烦恼所充斥;有的虽然生活贫困潦倒,却拥有一颗坚韧善良的灵魂。若仅仅依靠凡人的肉眼,是很难看到这些内在的真实情况的,而如来的肉眼,却能像一把锐利的宝剑,轻松地穿透层层迷雾,直达灵魂的最深处,知晓每一个生命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佛陀接着问道:“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须菩提答:“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小普心中猛地一震,思绪愈发深沉。“于意云何”,再次引发了他的深度思考。“如来有天眼不”,这天眼,在修行者的认知里,是一种超越凡人感官极限的神奇能力。凡人受限于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对于远方发生的事情、过去已经发生以及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往往一无所知。而天眼却能够突破这重重限制,它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象,知晓过去无数劫中的因果轮回。如来的天眼,必定能够遍观三千大千世界,无论是遥远国度里众生所遭受的疾苦,还是过去世中众生所种下的因、未来世中即将收获的果,皆在其洞察之中。小普不禁联想到自己在传播佛法时所遇到的困惑,他常常因为无法完全了解众生的前世今生,而难以精准地给予最恰当的指引。比如,他曾遇到一位年轻人,无论怎么努力,生活似乎总是对他充满了恶意,诸事不顺。小普虽然尽力开导他,可内心却因为不清楚其过往因果而感到有些底气不足。如今想来,如来凭借天眼,对一切都了如指掌,自然能够根据众生不同的业力和因缘,以最圆满的方式度化众生,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

佛陀又继续问道:“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须菩提答:“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小普眉头微微皱起,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于意云何”,这简短的几个字,却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他对佛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之门。“如来有慧眼不”,这慧眼,是一种能够看破一切虚妄的智慧之眼。在凡人的眼中,世间万物都是真实而坚固的存在,我们执着于名利、财富、地位,为了这些虚幻的东西争得头破血流,深陷痛苦的轮回之中。然而,实际上,这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转瞬即逝。我们所追求的名利,可能在一夜之间就会化为乌有;我们所执着的财富,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如来的慧眼,必定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洞察诸法实相,知晓世间万物皆在因缘和合中产生、变化、消逝,并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小普想到自己曾经也被诸多虚妄所迷惑,追求修行上的快速成就,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誉,却忽略了修行的本质是内心的觉悟。如今,在对慧眼的思考中,他越发明白,只有像如来一样拥有慧眼,才能超脱这些虚幻的束缚,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找到内心真正的宁静与解脱。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虚幻的表象,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世间的一切,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法所说的“空性”,不被外界的变化所动摇。

佛陀接着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须菩提答:“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小普心中豁然开朗,仿佛一道明亮的光照进了内心深处最黑暗的角落。“于意云何”,再次引导着他深入探究佛法的奥秘。“如来有法眼不”,这法眼,能够知晓一切佛法,洞察众生的根性与机缘,给予最合适的教导。世间众生,根性各异,有的聪慧敏锐,能够迅速领悟佛法的深意;有的则较为迟钝,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引导。如来以法眼观照众生,便能清晰地看到每个人的特点,根据其不同的根基、悟性和业力,传授相应的佛法,因材施教,让众生都能在佛法的指引下走向解脱之路。小普意识到,自己在传播佛法时,也应更加用心地去观察众生的特点。比如,面对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百姓,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佛法;而对于那些对哲学思考有一定基础的人,可以深入探讨佛法的义理。只有这样,才能让佛法的智慧真正走进众生的心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最后,佛陀问道:“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须菩提答:“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小普心中涌起无尽的敬畏之情,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意云何”,这最后的询问,将他的思考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如来有佛眼不”,这佛眼,是最为圆满、究竟的智慧之眼,它超越了一切分别与执着,达到了一种与宇宙合一的境界。在佛眼之中,一切众生皆平等无二,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无论众生是高贵还是低贱,是善良还是邪恶,在佛眼中,都只是迷失的孩子,都有被拯救和解脱的可能。这让小普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传播佛法的过程中,不应有任何分别之心,无论面对何种众生,都要以平等、慈悲的心态去对待。他想起曾经在市井中,看到一些行为不端的人,心中难免会产生一丝厌恶之情。现在看来,这种分别心是修行的障碍。每一个众生都在因果轮回中挣扎,都需要佛法的救赎,自己应像如来一样,以佛眼看待他们,给予他们关爱和引导,帮助他们走上正道。

那么,如来为何要分别以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层层递进发出询问呢?

又或者这些眼本就是一体?只是在不同的境界时候产生不同的应用吗?

又或者这些就是眼界的修行次弟?我们圆满修行之路?

此时,法堂中一位年轻的修行者站起身来,满脸疑惑地问道:“世尊,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如何才能开启这些智慧之眼呢?”

佛陀微笑着,语重心长地说:“修行之路,在于心的觉悟与净化。通过持戒、修定、生慧,去除内心的贪嗔痴,放下对自我和万物的执着,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方能逐渐开启智慧之眼,洞察世间的真相。”

小普听后,心中暗暗发誓,自己定要在今后的修行中,严格持戒,精进修行,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他想到自己曾经在面对他人的误解和质疑时,心中也曾升起嗔怒之情,如今看来,这正是自己内心不够纯净的表现。他决定,从这一刻起,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以慈悲心和宽容心去对待,把每一次的挑战都当作是修行的契机。

此后,小普更加努力地修行。他每日天未亮便起身,在静谧的山林中诵读经文,让佛法的智慧之声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他在诵读时,不再仅仅是机械地念诵文字,而是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背后的深意,将经文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和行动之中。

在市井中,小普遇到了一位因疾病缠身而对生活失去信心的老者。老者面容憔悴,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小普走到老者身边,轻声安慰他:“老人家,疾病只是暂时的,它如同虚幻的泡影,终会消散。您不要被眼前的痛苦所困住,要相信内心的力量。佛法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因果,您所经历的痛苦,或许是往昔业力的显现,但只要您能放下心中的恐惧和绝望,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就能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老者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但随即又黯淡下去:“我一生都在为生活奔波,从未接触过佛法,如今这般痛苦,还能来得及吗?”

小普微笑着说:“老人家,佛法的大门永远为众生敞开,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您心中有佛,愿意接受佛法的指引,一切都来得及。”

小普坐在老者身边,耐心地为他讲解佛法中关于因果、轮回和解脱的道理。他告诉老者,要放下对身体病痛的执着,不要让痛苦占据内心,而是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哪怕是一丝温暖的阳光、一缕清新的空气,都是生命的恩赐。老者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神情逐渐变得平静。

离开老者后,小普继续在市井中行走,他看到了世间众生的百态,有欢笑,有泪水,有相聚,有离别。每一个场景都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众生的苦难与迷茫,也更加坚定了他传播佛法的决心。他知道,自己的修行之路还很漫长,但只要能帮助一个众生摆脱痛苦,走向解脱,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回到只树给孤独园后,小普与其他弟子分享了自己在市井中的经历和感悟。弟子们纷纷表示,要向小普学习,更加积极地投身到传播佛法的事业中。小普看着身边的这些同修,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他知道,在传播佛法的道路上,他并不孤单,他们共同肩负着佛陀的嘱托,共同为众生的解脱而努力。

夜晚,小普独自坐在禅房外,望着满天繁星,心中感慨万千。他想到佛陀的智慧之眼,能遍观宇宙万物,而自己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修行者,但也在努力追寻着那智慧的光芒。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修行,终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佛陀一样,以智慧之眼洞察世间的真相,帮助更多的众生脱离苦海。在这漫长的修行之路上,每一次对佛法的领悟,每一次帮助众生的经历,都是他前进的基石,都让他离那圆满的智慧之境更近一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