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1章 (6)揭秘古老中医智慧:阳结阴结脉象全解析

原文: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在中医理论中,“脉”是一个极为复杂且深奥的概念,它不仅仅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表象,更是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盛衰、病邪进退的重要反映。当我们谈论到“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这样的描述时,其实是在探讨一种特定的脉象及其所代表的病理意义。

“脉蔼蔼,如车盖者”,这是一种非常生动的脉象描述。其中,“蔼蔼”指的是脉象宏大、有力、充实的状态,而“如车盖者”则进一步形象地比喻了这种脉象的特点,就像车盖一样宽广、高耸。在中医理论中,这样的脉象往往代表着阳气郁结、气血壅盛的病理状态,因此被称为“阳结”。

阳结脉象的出现,通常与体内阳气过盛、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在中医看来,阳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力量,但阳气过盛则会导致气血壅滞,形成阳结。阳结脉象的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与阳气郁结相关的症状,如烦躁易怒、口渴多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

当然,中医的诊断并不仅仅依据脉象,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在面对“阳结”脉象时,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调和阴阳、疏通气血、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原文: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在探讨中医脉象的奥秘时,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生动而形象的描述,这些描述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脉象的特点,还揭示了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便是其中之一。

“累累,如循长竿者”是对脉象的生动描绘。这里的“累累”指的是脉象的连续不断、密集有力,而“如循长竿者”则形象地比喻了脉象的直线性、长条形特点,就像沿着长竿触摸一样。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体内阴气的郁结,因此被称为“阴结”。

阴结脉象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阴气过盛、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等病理状态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与阴气郁结相关的症状,如畏寒肢冷、腹胀便溏、面色苍白、脉沉迟无力等。

对于阴结脉象的治疗,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等方法,以调和阴阳、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

原文: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在中医的浩瀚典籍中,脉象的描述总是充满了诗意与哲理,它们不仅仅是医生指尖的触感,更是人体内在健康状态的映射。“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便是一则富有深意的脉象描述。

我们来解析一下这句话。“脉瞥瞥”,这里的“瞥瞥”一词,可以理解为脉象的微弱、不连贯,仿佛是一闪而过的感觉。而“如羹上肥者”,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它形容脉象如同羹汤上漂浮的油脂,虽然存在,但显得厚重、缺乏活力。这样的脉象,往往预示着体内阳气的衰弱。

阳气,在中医理论中,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力量。它像是一团温暖的火焰,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当阳气微弱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减慢,各项机能也会受到影响,脉象自然会呈现出“瞥瞥”如羹上肥的状态。

那么,阳气微弱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这可能与个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比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消耗阳气;饮食寒凉、嗜食生冷会损伤阳气;情绪低落、抑郁寡欢也会抑制阳气的生发。

面对阳气微弱的情况,中医通常会采取温阳散寒、益气扶正的治疗方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饮食结构、调节情绪状态,以及运用中药、针灸等中医手段,来恢复阳气的正常功能,使人体重新焕发生机。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分析。因此,在面对脉象等中医诊断信息时,我们应该保持敬畏之心,尊重专业医生的意见,切勿自行诊断或盲目用药。

原文: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我们来解读一下这句话。“脉萦萦”,这里的“萦萦”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脉象的细弱、缠绵不断的特点,仿佛是一缕缕轻柔的丝线。“如蜘蛛丝者”,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细弱而连绵的脉象形象,使人联想到蜘蛛网上那些纤细而坚韧的丝线。

脉象的细弱往往与阳气的衰弱有关,因为阳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力量,阳气衰弱则脉象自然无力。

阳气衰弱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如年老体弱、久病不愈、过度劳累、饮食不节等。当阳气衰弱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减慢,各项生理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脉象自然会呈现出细弱如蜘蛛丝的状态。

面对这种情况,中医通常会采取温阳益气、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饮食结构、运用中药和针灸等中医手段,来增强阳气的功能,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原文: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绵绵”,这里的“绵绵”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脉象的柔软、细长而连绵不断的特点,仿佛是一缕轻柔的丝线,在指尖缓缓滑过。“如泻漆之绝者”,则是一个更为生动的比喻,它形容脉象在触诊过程中,突然变得微弱甚至消失,就像倾倒的漆液在流淌中突然中断一样。

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人体血液的严重亏损。在中医理论中,血液是滋养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重要物质,它承载着营养和氧气,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当血液亏损时,脉象自然会呈现出柔软细长、连绵不断但突然中断的特点,反映出人体内部的血虚状况。

血虚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如长期营养不良、失血过多、久病不愈等。血虚不仅会导致脉象的异常,还会引发一系列身体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手足麻木等。

面对血虚的状况,中医通常会采取补血养血、益气生津的治疗方法。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铁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摄入,以及运用中药和针灸等中医手段,来滋养血液、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除了脉象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在面对脉象等中医诊断信息时,我们应该保持客观、全面的态度,尊重专业医生的意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