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1章 (11)伤寒康复指南:脉浮数微身凉,如何判断病愈?

原文: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在中医理论中,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同时病人身体却感觉凉爽和平和,这一症状表现颇为特殊,需要我们细致分析。

首先,脉浮数通常意味着病邪在表,正气与外邪抗争,气血趋向于体表,故脉浮且跳动较快。然而,这里的“微”字则提示我们正气虽在抗争,但力量已略显不足,或是病邪虽盛但正气未完全溃败,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病人身凉和的现象,在传统中医看来,并非完全正常。一般而言,伤寒初期,若病邪在表,病人往往会有发热恶寒之感。但在此情况下,身凉和可能意味着几种可能性:一是病人体质特殊,正气虽弱,但自我调节能力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邪的进一步入侵;二是病邪虽在表,但并未完全激发体内的热象,或是病邪性质偏于寒,与正气相争时并未产生明显的热症;三是病人可能经过了一定的治疗或调养,使得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正气得以暂时恢复,与病邪形成了暂时的相持状态。

当然,以上仅为基于中医理论的一种推测性分析。在实际临床中,还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症状、体质、病史以及舌象、脉象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同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对于不同的病情和体质,治疗方法和用药也会有所不同。

原文: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对于“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此为欲解也”意味着病情正在向着好转的方向发展,病邪即将被正气驱除,是病情即将痊愈的征兆。

“解以夜半”则指出了病情好转的具体时间。在中医理论中,夜半时分是阴气最盛、阳气初生之时,也是人体阴阳交替、气血运行的重要时刻。因此,病情在此时好转,往往意味着正气得到了恢复,能够借助天地阴阳的变化,将病邪排出体外。

“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确实是中医理论中描述病情好转时的一种经典表现。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着作,对于理解中医的病理生理过程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脉浮,作为中医诊断中的一种脉象,通常意味着病邪停留在体表,正气与外邪正在进行抗争。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反映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脉浮则提示我们病邪尚未深入体内,仍在体表层次。

当病情好转时,正气逐渐增强,开始占据上风,与外邪的抗争也逐渐取得胜利。在这个过程中,正气会迫使病邪通过体表排出,表现为濈然汗出。这里的“濈然汗出”指的是汗液突然大量排出,是正气战胜病邪、病情好转的明显标志。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汗液排出的现象可能与体温调节、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理机制有关。当人体受到病邪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反应来对抗病原体。随着病情的好转,免疫系统的反应也逐渐减弱,体温调节也趋于正常,这时汗液排出可能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有助于调节体温和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病情好转时,人体生理机能恢复的一个重要标志——食欲的恢复。脉数,通常意味着体内有热邪的侵袭或是正气亢进的表现,这种状态下,人体往往会因为热邪的干扰或是正气过旺而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导致食欲不振。

然而,当病情得到好转,热邪被清除或是正气得到适当的调节时,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随之恢复,病人的食欲自然会随之增强,能够正常进食。这一点,不仅在中医理论中有所体现,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因为食欲的恢复,往往意味着人体营养摄入的增加,这对于疾病的康复和身体的恢复都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食欲的恢复也是病人心理状态改善的一个重要体现。在疾病期间,病人往往会因为身体不适、精神压力等因素而导致情绪低落,食欲不振。而当病情好转,病人感受到身体的恢复和好转时,心情也会随之变得愉悦,从而进一步促进食欲的恢复。

因此,“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这句话不仅揭示了中医理论中病情好转时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提醒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关注病人的食欲变化,及时给予适当的调理和照顾,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和身体的恢复。

“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正气由弱转强,最终战胜病邪的生动画面。脉微,作为中医诊断中的一种脉象,通常意味着正气虚弱,难以与外邪进行有效的抗争。这种情况下,病人往往表现出体弱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病情看似沉重且难以好转。

然而,当病情出现转机,正气在得到一定的恢复后,会突然发力,犹如蓄势已久的弹簧突然释放,将体内的病邪彻底排出体外。这一过程中,大汗出成为了正气战胜病邪的重要标志。大汗出不仅意味着体内热邪的排出,更象征着正气力量的恢复和增强。

这种大汗出往往伴随着病情的迅速好转和身体的明显轻松感。病人会突然感到身体变得轻盈,精神焕发,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这种感受,对于经历过长期病痛折磨的病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和安慰。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大汗出可能与人体的免疫反应、体温调节等多种生理机制有关。当正气恢复,免疫系统开始有效清除体内的病原体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包括体温升高、汗液排出等。这些反应有助于调节体温、排出代谢废物和毒素,从而加速身体的恢复过程。

综上所述,这段回答描述了病情好转时的不同脉象和表现,为我们理解中医理论中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实际临床中,要密切关注病人的脉象和症状变化,以便及时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原文:问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在中医理论中,判断病脉是否预示着病情即将痊愈,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结合多个方面的信息来综合判断。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病脉”。病脉,顾名思义,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下所表现出的脉象。中医通过切脉来感知脉象的变化,从而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病邪的性质和部位。病脉通常表现为脉象的异常,如浮沉迟数、有力无力、滑涩紧缓等。

那么,如何判断病脉是否预示着病情即将痊愈呢?这主要依赖于对脉象变化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判断依据:

1. 脉象逐渐趋于平和:当病情好转时,脉象通常会逐渐趋于平和,不再表现出明显的异常。例如,原本浮大有力的脉象可能逐渐变得柔和而有力,或者原本沉迟无力的脉象可能逐渐变得有力而富有弹性。

2. 症状减轻或消失:脉象的变化往往与病情的变化密切相关。当病情好转时,病人的症状通常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如发热减退、疼痛缓解、咳嗽减少等。这些症状的改善是判断病情是否痊愈的重要依据。

3. 体质恢复:随着病情的好转,病人的体质也会逐渐恢复。这表现为精神状态好转、食欲增加、睡眠改善等方面。体质的恢复是病情痊愈的重要标志之一。

4. 医生的专业判断:除了以上几点外,还需要结合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判断病情是否痊愈。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脉象、症状、体质以及病史等多方面信息来综合评估病情的变化情况。

原文: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对于病情的判断,脉象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当医生面对一个病人,通过切脉来感知脉象的变化,从而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病邪的性质和部位,这是中医独有的诊断方法。

“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这一回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在中医的诊断体系中,切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它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而判断病邪的所在以及病情的轻重。寸口、关上、尺中,这三个部位就是中医在切脉时常用的“三**宝”,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上、中、下三焦,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进行区域划分的重要概念。

首先,我们来说说寸口。寸口位于手腕的内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把脉”的地方。在中医理论中,寸口对应着人体的上焦,也就是心肺所在的区域。通过观察寸口的脉象,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心肺的功能状态,以及是否存在病邪的侵袭。比如,如果寸口的脉象表现出洪大有力,可能意味着心肺功能亢进,或者有热邪侵袭;而如果脉象细弱无力,则可能表示心肺功能不足,或者有寒邪内伏。

接下来,是关上。关上位于寸口和尺中之间,对应着人体的中焦,也就是脾胃肝胆所在的区域。中焦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也是水谷精微化生和输布的重要场所。通过观察关上的脉象,我们可以了解脾胃肝胆的功能状态,以及是否存在消化吸收、代谢等方面的异常。比如,如果关上的脉象表现出弦紧有力,可能意味着肝气郁结或者胆经有热;而如果脉象濡缓无力,则可能表示脾胃功能虚弱,或者有湿邪内困。

最后,是尺中。尺中位于手腕的内侧下方,对应着人体的下焦,也就是肾、膀胱、大肠等脏腑所在的区域。下焦是人体排泄和生殖的重要区域,也是人体阴阳之根。通过观察尺中的脉象,我们可以了解这些脏腑的功能状态,以及是否存在排泄、生殖等方面的异常。比如,如果尺中的脉象表现出沉细无力,可能意味着肾气不足,或者有寒邪侵袭;而如果脉象洪大有力,则可能表示膀胱有热或者大肠有实热。

总的来说,寸口、关上、尺中这三个部位的脉象变化,就像是人体的“晴雨表”,能够反映出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状态以及病邪的所在。当然,中医的诊断并不仅仅依赖于切脉这一项技能,还需要结合望、闻、问等其他诊断方法,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但不可否认的是,切脉在中医诊断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脉象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其分类和解读都蕴含着深厚的医学智慧。大小、浮沉、迟数,这六大脉象分类,就像是中医诊断的“密码”,能够帮助医生洞察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

我们来说说大脉和小脉。大脉,顾名思义,就是脉象显得宽大有力,这通常意味着人体内的正气充盛,有足够的能量来抵御病邪的侵袭,因此病情往往较轻。而小脉,则表现为脉象细弱无力,这往往提示我们正气虚弱,病邪可能已经趁虚而入,病情相对较重。

是浮脉和沉脉。浮脉,就像水面上漂浮的物体,轻轻一触就能感受到,它表示病邪还停留在人体的表层,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表证”,病情相对较轻,治疗起来也相对容易。而沉脉,则像是深藏在水底的宝藏,需要用力才能触及,它提示我们病邪已经深入到人体的内部,也就是“里证”,病情相对较重,治疗起来需要更加深入和细致。

是迟脉和数脉。迟脉,就像慢吞吞的乌龟,脉象跳动缓慢,这通常表示人体内的寒邪内盛,气血运行不畅,需要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的方法来调理。而数脉,则像是奔腾的骏马,脉象跳动快速,这往往意味着热邪内扰,气血运行加速,需要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方法来治疗。

当然,中医的脉象分类远不止这六大类,每一种脉象都可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解读。而且,脉象的变化往往与病情的发展密切相关,需要医生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但无论如何,大小、浮沉、迟数这六大脉象分类,都是中医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为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然而,当寸口、关上、尺中三处的脉象在大小、浮沉、迟数等方面都表现出相等或相近的状态时,即使病人仍然有寒热不解的症状,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阴阳和平的表现。这里的阴阳和平,是指人体内的阴阳气血达到了相对的平衡状态,虽然病情可能仍然较重,但已经有了向愈的趋势。

这是因为,在中医看来,人体的健康状态取决于阴阳气血的平衡。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疾病的治疗过程,实质上就是调整阴阳平衡的过程。因此,即使病情较重,只要阴阳气血开始趋向于平衡,就可以认为病情正在好转,有向愈的可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病情的发展,或者放弃对疾病的治疗。在实际临床中,我们仍然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促进病情的全面好转和康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