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1章 (12)立夏洪大脉与身体疼痛:发汗是自然解愈之道

原文: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在中医理论中,每个季节都与人体内的脏腑、经络以及脉象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标志着阳气渐长,阴气渐退,自然界的万物都进入了一个生长旺盛的阶段。而在这个季节里,如果出现洪大(或浮大)的脉象,往往被视为是该季节的本位脉,也就是与这个季节相适应的正常脉象。

然而,即使在本位脉的情况下,如果病人出现身体疼痛、沉重等不适症状,那么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和治疗了。根据中医理论,这些症状往往是由于外感病邪,如风寒湿邪等侵袭人体,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所引起的。

在这种情况下,发汗疗法就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发汗可以通过促进人体汗液的排出,从而带走体内的病邪和毒素,达到驱邪外出、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同时,发汗还可以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助于身体的康复。

当然,发汗疗法的具体应用还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比如,对于体质虚弱、津液不足的病人,就需要谨慎使用发汗药物,以免过度发汗导致伤津耗液、加重病情。而对于体质壮实、病邪较重的病人,则可以适当加大发汗药物的剂量和频次,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立夏得洪大脉虽然是本位脉,但如果病人出现身体疼痛、沉重等不适症状,就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发汗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病人驱邪外出、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缓解不适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但请注意,具体治疗方法还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

“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这一描述在中医理论中,通常指的是患者身体出现了明显的疼痛与沉重感,这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不适,更是体内气血运行出现问题的一个信号。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种疼痛与沉重感往往是由于外感风寒湿邪所致。这些外邪侵入人体后,会阻滞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经络受阻,气血不畅,从而引发身体的不适。

此时,中医会采用发汗的方法来驱邪外出,这是基于中医“汗法”的治疗原则。通过发汗,可以打开人体的毛孔,使体内的邪气随汗液排出体外,从而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达到治疗的目的。

发汗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服用解表药、针灸、拔罐等,都可以达到发汗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发汗并非越多越好,过度的发汗会损伤人体的正气,导致身体更加虚弱。因此,在使用发汗方法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这句话蕴含了深厚的治疗智慧和原则。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患者经过发汗治疗后,到了次日,原本疼痛、沉重的身体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或者完全消失,那么就说明此时体内的邪气已经被大部分排出,此时再继续发汗就不再是必要之举了。

为什么呢?因为发汗虽然可以驱邪外出,但同时也是在调动人体的正气来与邪气抗争。如果邪气已经大部分被排出,继续发汗就会过度消耗正气,导致身体变得虚弱,反而不利于身体的恢复。这就像打仗一样,当敌人已经被击退,再继续大规模地调动兵力就显得没有必要,甚至可能因过度消耗而削弱自身的实力。

因此,中医在治疗过程中非常注重“中病即止”的原则,也就是当疾病得到明显缓解或者治愈时,就要及时停止治疗,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这也是中医“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的体现,即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以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为重。

“若汗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原则。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患者能够自然地出汗,也就是说,在没有外力(如药物、针灸等)的作用下,身体能够自行调节并排出汗液,那么这通常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预示着病情正在朝着好转的方向发展,很可能在次日就能达到痊愈的状态。

为什么自然出汗是病情好转的标志呢?这是因为,在中医看来,汗液是人体正气驱邪外出的一种表现形式。当人体受到外邪侵袭时,正气会与之抗争,试图将其排出体外。如果正气充足且能够顺利驱邪,那么就会表现为自然出汗。这种出汗不仅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废物,还能促进气血的畅通,加速身体的恢复。

因此,当患者出现自然出汗的现象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体内正气恢复、邪气外出的一个良好征兆。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患者就可以立即停止治疗或掉以轻心。在病情好转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治疗。

总的来说,体现了中医对于外感疾病治疗的一种原则和思路,即通过发汗来驱邪外出、调和营卫、解除表证。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理论中的“时脉”概念,即不同季节对应着不同的脉象特征。在中医理论中,人体与自然界的四时变化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季节会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从而在脉象上有所体现。

这句话“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其实是在阐述中医理论中关于时令与脉象关系的深刻内涵。

我们来理解一下“洪大脉”。在中医脉诊中,“洪大脉”是一种脉象特征,表现为脉象宏大有力,如波涛汹涌,它通常代表着体内阳气旺盛、气血充盛的状态。这种脉象在夏季尤为常见,因为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与自然界的阳气相应,也会呈现出一种充盛的状态。

我们再来看“立夏”这个时节。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在立夏时节,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自然界的阳气也开始逐渐旺盛起来。人体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理状态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当我们在立夏时节观察到人体出现洪大脉时,就可以认为这是符合当时季节特点的脉象,是正常现象。因为夏季阳气旺盛,人体内的阳气也随之充盛,从而表现出洪大脉的脉象特征。在立夏这个时节,如果人体出现洪大脉,这是符合当时季节特点的脉象,是夏季阳气旺盛、气血充盛的正常表现。这也是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思想的体现,即人体生理状态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四时仿此”这一说法,它意味着,不仅立夏时节的脉象有其特定的特征和解释,其他季节的脉象同样可以按照类似的逻辑来理解。这背后所蕴含的,正是中医对人体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深刻认识的体现。

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对应于人体,脉象也应呈现出一种微弦而长的特点。弦脉象征着肝气的生发,长脉则代表着气血的充盛与流畅,这两者共同构成了春季脉象的主要特征,与春季自然界生机盎然的气息相呼应。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万物开始收敛的时刻。此时,人体的脉象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微毛而浮的特点。毛脉象征着肺气的宣发与收敛,浮脉则代表着气血向外发散的趋势,这种脉象特征正好与秋季自然界万物收敛但又未完全沉寂的气息相吻合。

冬季,大地封藏,万物沉寂,人体也进入了养精蓄锐的阶段。此时,脉象应呈现出微石而沉的特点。石脉象征着肾气的潜藏与稳固,沉脉则代表着气血向内收敛的趋势,这种脉象特征正是冬季自然界万物潜藏气息在人体上的反映。

通过这种时脉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是如何将人体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紧密相连,从而实现对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种认识不仅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健康养生理念:顺应自然,调和阴阳,以达到身心和谐、健康长寿的目的。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虽然时脉理论尚未得到科学验证,但其中蕴含的季节养生观念却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夏季气温高,人体代谢旺盛,适当补充阳气、调理气血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当然,在具体实践中还需要结合个人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个体化调理。

总之,时脉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医对人体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认识。虽然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其中蕴含的季节养生观念对我们保持身体健康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