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1章 (21)寸口脉浮大反下大逆警示:寒气肠鸣,胃气虚浮

原文: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在中医理论的脉诊中,“寸口脉”是诊断疾病的重要部位,它位于手腕桡动脉搏动处,能够反映人体脏腑的气血盛衰和病邪的进退。当我们说“寸口脉浮大”时,通常意味着脉象轻浮且搏动范围较大,这往往与外感病邪、阳气浮越等病理状态相关。

根据中医经典《伤寒论》等着作的论述,脉象浮大往往提示病邪在表,正气抗邪于外,此时应当采用解表之法,以疏散外邪,调和营卫。然而,如果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使用了攻下之法(即“下之”),如使用泻下药等,那么就会犯下“大逆”的错误。

攻下之法确实是一种针对性极强的治疗手段,它主要用于里实证,尤其是阳明腑实证等病症,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作用,荡涤肠胃,排除体内的积滞,从而恢复身体的正常机能。这种方法在适当的情境下使用,往往能取得显着的疗效。

然而,如果在表邪未解的情况下贸然使用攻下法,确实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表邪未解意味着人体表面仍有外感病邪存在,此时若急于攻下,不仅会伤及人体的正气,导致抗病能力下降,还可能因为正气虚弱而使得病邪得以趁机深入,加重病情,这种治疗上的失误确实被视为“大逆”。

从中医的辩证施治原则来看,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攻下法虽然有效,但并非万能,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来谨慎选择。在表邪未解的情况下,应该首先解表,待表邪散去后再考虑是否使用攻下法,这样才能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浮则无血”。这里的“浮”指的是浮脉,即脉象轻按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浮脉往往表示气血向外发散,可能是因为外感病邪,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气血主要集中于体表以抗御外邪,因此脉象显得浮大,而血脉内部的血液相对减少,所以可以说“无血”,这里的“无血”并非指完全没有血液,而是相对于正常情况而言,血脉内部的血液充盈度有所降低。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大则为寒”。这里的“大”指的是脉象大而无力,这种脉象往往出现在寒气侵袭、气血凝滞的情况下。当寒气侵袭人体时,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脉收缩,从而使得脉象显得大而无力。这是因为寒气凝滞了气血,使得血脉不能流畅地运行,所以脉象虽然大,但却缺乏应有的力量和活力。

当寒气凝滞在肠胃时,其寒凉的性质会抑制肠胃的正常蠕动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阻滞。这种阻滞不仅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还会使得肠胃内部的气体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在肠道内积聚。当这些积聚的气体在肠道蠕动时,就会产生肠鸣音,即我们常说的肚子咕咕叫的现象。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肠鸣音的出现是寒气侵袭肠胃、正气与之相搏的一种外在表现。它不仅反映了肠胃功能的紊乱,还提示了体内寒邪的存在。因此,在治疗上,中医会采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等方法,以驱散体内的寒气,恢复肠胃的正常功能,从而消除肠鸣音等症状。

然而,如果医生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没有准确判断病因,反而让患者饮用冷水,那么就可能加重病情。冷水与寒气相结合,会进一步凝滞气血,使得病情恶化。同时,如果此时患者出汗过多,也会耗伤正气,使得身体更加虚弱。

趺阳脉是一个重要的诊断部位,它位于足背部,是胃经的循行部位,能够反映脾胃的功能状态。当我们说“趺阳脉浮”时,意味着脉象轻浮,这通常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病理状态相关。

“浮则为虚”是对浮脉的一种解读,它表示脉象轻浮往往是因为正气不足,气血虚弱,不能充实血脉,使得脉象显得空虚无力。这种虚弱的状态,如果与浮脉相结合,就会形成“浮虚相搏”的病理机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脉象解读和病因判断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在面对具体的疾病时,我们应该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切勿自行解读脉象或采取不当的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严谨而细致的态度,否则就可能犯下“医咎”。这句话“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便是对医生误诊误治的一种批评。

在中医诊断学中,“责虚取实”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错误诊断现象。它指的是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未能准确辨识患者的虚实状态,错误地将虚证当作实证来处理,从而采取了不当的治疗方法,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虚证与实证,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病理状态的一种基本分类。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脏腑功能衰退等,患者往往感到疲倦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苍白等;而实证则表现为邪气盛实、气血瘀滞等,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疼痛、肿胀等症状。

当医生面对一个患者时,需要仔细询问病史、观察症状、进行体检,并综合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信息,来准确判断患者的虚实状态。然而,由于病情复杂多变,以及医生经验、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有时会出现误诊的情况。

“责虚取实”就是其中的一种误诊现象。当医生错误地将虚证当作实证来处理时,就会采取攻邪的方法,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然而,这些方法对于虚证患者来说,不仅无法起到治疗作用,反而会因为攻伐太过而进一步耗伤正气,加重病情。

“守空迫血”则可能是指医生在治疗时,没有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是固守不变,导致气血被迫妄行,出现出血等症状。

“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文献,是对一种具体病症的形象描述。在中医理论中,脉象和症状都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而这句话则巧妙地结合了脉象与症状,为我们揭示了鼻衄(即鼻出血)的一种可能病因。

在中医看来,人体的正气与病邪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当病邪侵袭人体时,正气会奋起抗邪,形成一系列的防御反应。脉浮就是正气抗邪于外的一种表现,它提示我们病邪尚未深入,仍在体表徘徊。

而鼻中燥则可能是肺燥或胃热等病理状态的表现。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与肺有着密切的联系。当肺燥时,鼻子往往会感到干燥不适。同时,胃热也可能导致鼻中干燥,因为胃火上升,会灼伤津液,使得鼻腔缺乏滋润。

当这两种症状同时出现时,往往预示着患者可能会出现鼻衄的症状。这是因为脉浮表示正气抗邪于外,而鼻中燥则提示体内津液不足,或存在热邪灼伤津液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正气抗邪过于激烈,或热邪过于炽盛,就可能损伤鼻腔内的血管,导致鼻出血。

因此,对于出现脉浮、鼻中燥等症状的患者,中医会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清热润燥、凉血止血等方法进行治疗,以防止鼻衄的发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