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二章 (2)中医脉诊奥秘:三部九候,阴阳平衡,洞察健康

原文: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

“脉有三部”,指的是中医诊脉时通常将脉象分为三部,即寸、关、尺。这三部分别对应着人体上、中、下三焦的不同脏腑功能区域,通过诊察这三部的脉象,可以大致判断人体内脏腑的病变情况。

“阴阳相乘”,则是中医阴阳学说在脉象上的体现。阴阳相乘,可以理解为阴阳之间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往往预示着人体生理机能的紊乱或疾病的产生。在脉象上,阴阳相乘可能表现为脉象的浮沉、迟速、滑涩等变化。

“荣卫血气,在人体躬”,这里的“荣卫”指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营气和卫气。营气主内,滋养脏腑;卫气主外,护卫肌表。血气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当荣卫血气调和时,人体健康;当它们失衡时,则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这句话描述了人体呼吸与津液流通的关系。呼吸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通过呼吸,人体能够吸入清气、排出浊气,从而维持生命活动。同时,呼吸的节律也影响着津液的流通和分布,使得人体内部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随时动作,效象形容”,这句话则强调了人体脉象与外在环境及人体活动状态之间的密切联系。人的脉象会随着时间、气候、情绪以及身体活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就像是大自然的万物一样,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展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

原文: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

这句话其实是中医脉诊中对四季脉象特征的一种形象描述,同时也反映了脉象在不同时间、不同体质下的复杂变化。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这是指春季脉象多弦,象征着春季万物初生、生机勃勃,人体肝气也相应升发,脉象呈现弦紧有力;秋季脉象多浮,与秋季气候干燥、肺气宣发相应,脉象浮而轻取可得;冬季脉象多沉,因为冬季寒冷,人体阳气内藏,脉象深沉有力,以应冬藏之气;夏季脉象多洪,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外散,脉象洪大而有力,反映了夏季气血充盛的状态。

“察色观脉,大小不同”,这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脉象,可以判断其体质、病情及预后。脉象的大小,即脉的宽窄、强弱,与人体气血的盛衰、阴阳的平衡状态密切相关。

“一时之间,变无经常”,这句话强调了脉象的瞬息万变,即使是同一人,在同一时间的不同时刻,脉象也可能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动态变化。

“尺寸参差,或短或长”,这里的“尺寸”指的是寸口脉的寸部和尺部,寸部主上焦,尺部主下焦。脉象的参差、长短,反映了人体上下焦气血的盛衰、阴阳的平衡状态,以及脏腑功能的强弱。

“上下乖错,或存或亡”,这句话则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脉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脉象的上下乖错,意味着人体上下焦气血的失调,或脏腑功能的紊乱。而“或存或亡”,则形象地表达了脉象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如脉象的突然消失或极度亢进,往往预示着病情的危重或预后不良。

原文:病辙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俱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你描述的这段文字,似乎是在探讨疾病变化与脉象诊断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中医脉诊中对于脉象理解的深刻性。

“病辙改易,进退低昂”,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疾病进程的复杂多变,如同车轮行驶留下的辙迹,时而曲折,时而起伏。疾病的发展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这就给医生的诊断带来了挑战。

“心迷意惑,动失纪纲”,则是说在面对疾病的复杂变化时,如果医生不能准确把握疾病的本质,就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甚至在治疗过程中失去方向和原则。这强调了医生在诊断疾病时需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便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愿为俱陈,令得分明”,表达了提问者希望医生能够详细阐述疾病与脉象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这一医学奥秘。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这句话是老师的回答,它指出了提问者所问的问题正是医学之道的根本所在。脉有三部,即寸、关、尺,这是中医脉诊的基础。通过诊察这三部的脉象,可以了解人体气血的运行状况,从而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程度。荣卫流行,指的是营气和卫气在人体内的运行,它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不失衡铨,则强调了脉象的平衡与协调,这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不仅体现了中医脉诊的深奥与精妙,也强调了医生在诊断疾病时需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便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疾病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被疾病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深入探究其本质,才能找到治疗的关键。

原文: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

这段描述,其实是中医脉诊中对五脏脉象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精炼概括。它蕴含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以及通过脉象诊断疾病的独特智慧。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这句话描述了五脏对应脉象的基本特征。肾脏对应脉沉,沉脉主里,反映了肾脏深藏不露、主藏精气的特性;心脏对应脉洪,洪脉宽大有力,象征着心脏主血脉、推动血液循环的强大功能;肺脏对应脉浮,浮脉轻取即得,与肺脏主宣发、位居上焦的特点相符;肝脏对应脉弦,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反映了肝脏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生理特性。这些脉象特征,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于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此自经常,不失铢分”,这句话强调了上述脉象特征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在正常情况下,五脏对应的脉象特征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就像秤砣的重量一样精确无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脉象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不会偏离其基本特征太远。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这句话描述了人体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规律。中医认为,人体气血在经脉中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和路径进行循环往复的,就像漏刻中的水滴一样,按照一定的节奏和时间间隔滴落。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形象地表达了气血在经脉中运行一周的时间周期。这种运行规律是人体生理机能正常运作的基础,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这句话则强调了通过诊察寸口脉来判断人体虚实、阴阳平衡状态的重要性。寸口脉位于手腕部,是中医脉诊的主要部位之一。通过诊察寸口脉的脉象变化,可以判断人体脏腑的虚实、阴阳的偏盛偏衰,以及气血的盈亏状况。这种判断方法不仅准确可靠,而且简便易行,是中医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原文: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

这段文字,其实是中医脉诊中对不同病因所引起脉象变化的生动描述。它揭示了中医通过脉象来诊断疾病、判断病因的独特智慧。

“风则浮虚”,说的是风邪侵袭人体时,脉象往往表现为浮而虚。浮脉主表,反映了风邪易于侵袭人体肌表的特点;虚脉则主气血不足,暗示了风邪致病时,人体正气往往有所损伤。

“寒则牢坚”,则是说寒邪侵袭时,脉象会变得紧实有力,如同被牢固地锁住一般。这种脉象反映了寒邪凝滞、收引的特性,以及寒邪致病时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

“沉潜水滀,支饮急弦”,这两句描述了水湿之邪致病时的脉象特征。沉潜水滀,指的是脉象深沉而滞涩,如同水被深潜于下、难以流动一般,这反映了水湿之邪易于阻滞人体气机、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特点;支饮急弦,则是指支饮病(一种中医病证名,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痰涎壅盛等症状)患者的脉象往往弦急有力,这与水湿之邪阻滞气机、导致肺气宣降失常有关。

“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脉象变化与人体症状之间的关系。动脉主痛,指的是脉象跳动明显时,往往伴随着疼痛症状;数脉主热,指的是脉象频率增快时,往往提示人体有热邪侵袭或阴虚火旺的病理状态,患者可出现心烦意乱等症状。

“设有不应,知变所缘”,这句话强调了中医在诊断疾病时要灵活变通、不拘泥于成规。即使脉象与常见病因不完全对应,医生也应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质等因素,来推断病因病机的变化。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这句话总结了中医脉诊中脉象变化与疾病多样性的关系。寸、关、尺三部脉象的不同,往往反映了不同脏腑的病变;脉象的太过或不及,也都可能提示着疾病的严重性或特殊性。

原文: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查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于贤人。

这段文字,其实蕴含了中医诊断疾病时的深邃智慧和独特方法。它告诉我们,疾病并非凭空而来,其背后总有“奸细”——即病因在作祟。而中医在诊断时,就像侦探一样,需要仔细审查疾病的表里虚实,分辨病邪侵袭的三焦部位,从而精准定位病因,为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根源。在中医看来,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因素有关。这些病因就像“奸细”一样,潜藏在人体内部,伺机而动,引发各种疾病。

“审查表里,三焦别焉”,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步骤。表里,指的是疾病的病位深浅和病性寒热虚实;三焦,则是中医对人体部位的划分,包括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通过审查疾病的表里和三焦部位,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病邪的侵袭范围和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知其所舍,消息诊看”,这句话强调了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需要细致入微、全面观察。医生不仅要了解病邪侵袭的部位,还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以便准确判断病情。

“料度腑脏,独见若神”,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最高境界。通过深入分析和综合判断,医生能够准确判断病邪侵袭的脏腑器官,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从而制定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这种能力,就像神仙一样神奇,但实际上是中医长期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的结果。

“为子条记,传于贤人”,这句话则体现了中医传承的重要性。中医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体系,其诊断和治疗方法需要不断传承和发展。通过将诊断经验和智慧记录下来,传授给后人,可以推动中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原文: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在中医理论中,呼吸与脉象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共同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状态。呼吸,作为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方式,其节律和深浅直接影响着脉象的变化。而脉象,则是中医诊断疾病、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呼吸者,脉之头也”,这句话强调了呼吸在脉象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呼吸的节律和力度,会直接影响脉象的跳动和形态。因此,在中医诊脉时,医生往往会关注患者的呼吸状态,以更好地把握脉象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题目中提到的两种脉象变化:

一种是“来疾去迟”,即脉象来时急促,去时缓慢。这种脉象被称为“内虚外实”。在中医看来,这往往反映了人体内部气血不足,而外部邪气却相对亢盛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体往往容易感到疲乏无力,但同时又可能伴随着一些热象或炎症表现。

另一种是“来迟去疾”,即脉象来时缓慢,去时急促。这种脉象被称为“内实外虚”。与“内虚外实”相反,它反映了人体内部邪气亢盛,而外部正气却相对虚弱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体可能表现为内部不适,如疼痛、胀满等,但外部却可能没有明显的异常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脉象变化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只是中医在诊断疾病时的一种参考。在实际应用中,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质、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中医还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在诊脉的同时,医生还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声音等外在表现,以及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生活习惯等,从而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