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3章 (11)发汗温暖汤药正确服用法:病剧不解?快调整剂量

原文:凡发汗温暖汤药,其方虽言日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日中尽三服。

在中医理论中,发汗温暖汤药通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等病症,通过促进身体发汗来驱散病邪,恢复健康。

“其方虽言日三服”,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常规情况下,这类汤药的服用频率是每天三次。这是基于一般病情和患者体质所制定的标准服用方案,旨在通过定时定量地服用药物,使药效得以持续、稳定地发挥,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而,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发展往往难以预料。当遇到“病剧不解”的情况时,即病情较重或病情未见明显好转时,就需要对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时,“当促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促其间”,可以理解为缩短服药的间隔时间,即增加服药的频率。通过加快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使药效得以更快地达到峰值,从而更有效地抑制病情的发展,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促其间”可以加强药效,但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适用。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药物的性质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总之,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使用中药时,要根据病情灵活调整服药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强调了中医治疗中“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原文: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病重者,一日一夜当啐时观之。如服一剂,病症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不汗出者,死病也。

这句话似乎来源于中医或传统医学的经典论述,它涉及到了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调整策略。

在中医理论中,“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这句话,确实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所选用的治疗方法(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其他疗法)与患者的实际病情存在某种程度的对抗或阻碍,那么患者或医者往往能够察觉到这种不匹配或疗效不佳的迹象。这种察觉,可能是基于患者症状的持续或加重,也可能是医者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段所得到的反馈信息。

而“病重者,一日一夜当啐时观之”这句话,则进一步强调了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更加频繁地观察病情变化的重要性。这里的“啐时”,虽然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但结合上下文理解,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较短的时间间隔,如每隔几小时就检查一次患者的病情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并应对病情可能出现的恶化趋势,从而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对病情变化的密切观察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的做法,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医疗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无论是患者还是医者,都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点,在治疗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感性,以便更好地应对病情的变化和挑战。

在中医的理论与实践中,“如服一剂,病症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中医对于疾病治疗的一种智慧——即“效不改方”的原则。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服用了一剂药物后,病情并未出现明显的改善或好转,那么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继续服用相同的药物,以此来加强疗效,期待病情能够有所转机。

这里所蕴含的“效不改方”原则,其实是在强调一种对治疗方案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视。在中医看来,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而药物的作用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逐渐显现。因此,如果当前的治疗方案在初步尝试后并未立即显现显着效果,但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或病情恶化的情况,那么医生通常会选择继续执行这一方案,给予药物更多的时间来发挥其治疗作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会盲目地坚持某一方案而不做任何调整。实际上,中医强调的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来灵活地调整治疗方案。如果服用了一定疗程的药物后,病情仍未出现明显改善,或者出现了新的病情变化,那么医生就会根据这些情况来重新评估治疗方案,并考虑进行相应的调整。

“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这句话,确实为我们揭示了疾病治疗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它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并不会像预期的那样,通过发汗等排毒反应来迅速缓解病情。这时,就需要患者保持耐心,持续服用多剂药物,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这里的“三剂”并非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一个泛指,意在强调需要多次服药才能见效。实际上,具体需要服用多少剂药物,才能看到明显的治疗效果,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轻重、所选用的药物及其剂量等。

在中医看来,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逐渐发挥其治疗作用,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即使患者暂时没有出现明显的排毒反应,如发汗等,也不意味着药物没有发挥作用。相反,这可能需要患者更加耐心地继续服药,等待病情逐渐好转。

当然,如果患者在持续服药一段时间后,病情仍未出现明显改善,或者出现了新的症状,那么就需要及时咨询医生,以便对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毕竟,每个人的病情都是独特的,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来应对。

“若不汗出者,死病也”这一表述,确实带有一定的极端性和绝对性。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它似乎在告诉我们,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长时间无法发汗排毒,那么这可能预示着病情已经发展到了难以逆转的严重程度。然而,在现代医学的视角下,我们更倾向于以更为全面、综合的方式来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和预后。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同疾病、不同体质的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确实存在显着的差异。有些患者可能天生就不容易出汗,或者由于某些特定的生理或病理因素,导致他们在治疗过程中难以出现发汗等排毒反应。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的病情就一定比其他人更严重或更难以治疗。

其次,现代医学在评估患者病情和预后时,通常会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当前病情、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以及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愈后情况。

因此,虽然“若不汗出者,死病也”这一表述在传统医学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现代医学中,我们更倾向于以更为科学、客观的方式来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和预后。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多个方面因素,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以及愈后情况,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