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一章 (19)脉微涩病人大汗大下致亡血阴阳失调

原文: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文献,描述了一种较为复杂的病理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脉微而涩”通常意味着病人的脉象微弱且不畅,这往往反映了体内气血的不足或是运行受阻。对于医生而言,遇到这样的脉象,应当谨慎对待,因为这预示着病人的体质较弱,治疗时需格外小心。

“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指的是医生可能采取了过于激烈的发汗和泻下的治疗方法。在中医看来,汗、下、吐、和、温、清、消、补为八法,是治疗疾病的八种基本方法。

1. 汗法:是通过发汗以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以及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水肿、疮疡初起而有恶寒发热表证者。

2. 下法:是通过泻下通便、荡涤实邪、攻逐积滞以恢复脏腑功能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食积、虫积、瘀血、水饮等实邪内结之症。

3.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食积胃脘、痰涎壅盛、误食毒物等病证。

4.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寒热错杂等病证。

5.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以治疗里寒症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里寒证,包括寒邪内侵的实寒证,阳气不足的虚寒证,以及阴盛格阳的真热假寒证等。

6.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的方法,以清除里热症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里热证,包括热在气分的实热证,以及热在血分的虚热证等。

7.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痰浊积聚、水湿内停、食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初起等病证。

8.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症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症,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

然而,若运用不当,尤其是针对体质虚弱的病人,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这里“大发其汗”和“数大下之”就是过度使用了发汗和泻下的方法,导致病人“亡血”,即大量失血或气血严重耗损。

接下来,“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描述了病人病情的变化。由于气血大亏,机体阳气不足,病人自然会感到恶寒。但随后由于体内阴阳失衡,虚阳外浮,又可能出现发热的症状,且这种寒热往来可能无休止地交替出现。

至于“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则进一步描绘了病人阴阳失调的极端表现。在炎热的夏季,由于体内阳气虚弱,病人反而希望穿着厚重的衣服来保暖;而在寒冷的冬季,由于虚阳外浮,病人可能感到燥热难耐,想要裸露身体来散热。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症状,根本原因在于医生治疗不当,导致病人气血大亏,阴阳失衡。因此,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必须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以及四时气候的变化,灵活运用八法,做到“辨证施治”,才能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这一说法,揭示了人体内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当阳气微弱时,人体会感到寒冷;而当阴气不足时,则可能出现发热的症状。这背后涉及到中医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

对于“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的描述,我们可以理解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可能过度使用了发汗和泻下的方法。发汗过度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阳气微弱;而泻下过度则可能伤及阴气,使得阴气变得虚弱。这种治疗不当,往往会导致人体内阴阳失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至于“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出发。五月是夏季的开始,此时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旺盛,人体内的阳气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向外发散。然而,由于医生治疗不当,导致病人阳气内微,不能有效地抵抗外界的寒冷,尤其是在胃中这个人体阳气汇聚的重要部位,出现了虚冷的情况。因此,病人即使在外界气温较高的情况下,也会感到寒冷,想要穿着厚重的衣服来保暖。

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息息相关,这种关系在一年四季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我们谈及“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时,首先需要理解的是,十一月属于冬季,虽然外界气温寒冷,但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观点,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开始逐渐收敛,潜藏于内,人体内的阳气亦是如此。

然而,当人体内阳气内敛的同时,如果阴气不足以与之相平衡,就可能出现“胃中烦热”的症状。这里的“胃中烦热”并非指胃本身有热邪,而是由于阴气内弱,无法制约阳气,使得阳气相对过盛,从而在胃这个人体阳气汇聚的重要部位表现出热象。这种热象会让病人感到不适,甚至想要裸露身体来散热,尽管外界环境实际上很寒冷。

接下来,“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这句话,进一步揭示了病人病情的严重性。阴脉迟涩,意味着脉象缓慢而涩滞,这通常是阴血不足或血行不畅的表现。在中医理论中,阴血是滋养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当阴血不足时,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出现衰竭。因此,“故知血亡也”这一判断,实际上是对病人病情危重的警示。

综上所述,这句话描述了在十一月这个特定的时间背景下,由于人体内阴阳失衡,阴气不足,阳气相对过盛,导致胃中烦热,病人欲裸其身以散热的病理现象。同时,通过阴脉迟涩的脉象,我们可以推断出病人阴血不足,病情危重。这提醒我们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做到辨证施治,精准用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