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6章 (19)发汗疗法禁忌症大盘点:千万别冒险

原文: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在中医理论中,咽喉干燥这一症状往往被视为体内津液不足或阴虚火旺的表现。而发汗,作为中医治疗外感病的一种常用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促使人体出汗,以达到驱邪外出、调和营卫、退热等目的。然而,对于咽喉干燥的患者来说,发汗并不是一种适宜的治疗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发汗的过程会消耗大量的体内津液。对于原本就存在津液不足或阴虚火旺的患者来说,发汗无疑会进一步加重其体内津液的亏虚,从而可能引发或加重一系列阴虚症状,如口干咽燥、心烦不眠、潮热盗汗等。

其次,咽喉干燥本身可能是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如慢性咽炎、阴虚火旺证等。这些疾病或病理状态往往伴随着体内阴阳失衡、津液不足等问题。如果此时再采用发汗的方法进行治疗,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反而可能加重病情,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

因此,对于咽喉干燥的患者来说,应该避免使用发汗的方法进行治疗。而是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采用滋阴润燥、清热降火等治疗方法,以调和体内阴阳平衡,恢复津液的正常运行和分布。

原文: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家指的是患有淋证的人群,淋证是一类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漓不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这类病症往往与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等因素有关。而发汗,作为中医治疗外感病的一种常用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促使人体出汗,以达到驱邪外出、调和营卫等目的。

然而,对于淋家来说,发汗并不是一种适宜的治疗方法。这是因为淋家本身已经存在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等病理状态,如果此时再采用发汗的方法进行治疗,很容易进一步损伤体内的津液和阴液,导致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

特别是当发汗过度时,很可能会引发便血的情况。这是因为发汗过多会耗伤体内的阴液和血液,导致血热妄行或血络受损,从而出现便血的症状。此外,淋家本身可能存在湿热下注、灼伤血络的情况,发汗后更容易加重这种病理状态,进而引发或加重便血。

因此,对于淋家来说,在治疗时应避免使用发汗的方法。而是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采用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以消除病因、缓解症状、恢复膀胱的正常气化功能。

原文: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 。

在中医理论中,疮家指的是患有疮疡疾病的患者。疮疡,泛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包括痈、疽、疔、疖、丹毒、流注、瘰疬等,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病证。这类病证往往与热毒内蕴、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等因素有关。

下面,我将逐一为您解析这些术语的含义及特点。

1. 痈:这是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通常由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同时发生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所致。痈的病变范围较大,局部红、肿、热、痛明显,中央可有多个脓点,破溃后可流出脓液,严重时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2. 疽:在中医中,疽通常指局部组织坏死、**的疮疡。现代医学中,疽可能对应于某些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如气性坏疽等,这些病症病情凶险,需及时救治。

3. 疔: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恶变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特点是初起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局部红肿热痛,且多伴有全身症状。疔的种类较多,如颜面疔、手足疔等,均需及时治疗。

4. 疖:疖是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初起时局部皮肤有红、肿、痛的小硬结,数天后中央变软,有波动感,顶部出现黄白色脓头,破溃后排出脓液和脓栓而愈。疖一般无全身症状,但若处理不当,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5. 丹毒: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其起病急,蔓延快,好发于下肢和面部。表现为片状皮肤红疹、微隆起、色鲜红、中间稍淡、境界较清楚,病变区域有烧灼痛。伴有高热、畏寒、头痛等全身症状。

6. 流注:流注是一种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发病时脓肿部位漫肿无头,或发病部位不定,漫延游走全身各处而得名。流注病情较重,变化较快,需及时治疗。

7. 瘰疬:瘰疬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颈部淋巴结结核。其特点是好发于颈部一侧或双侧,串珠样排列,大小不一,质地稍硬,可推动,一般无压痛。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破溃流脓、瘘管形成等。

对于疮家来说,即使出现身体疼痛等症状,也不可轻易使用发汗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是因为疮疡疾病本身已经存在热毒内蕴、气血凝滞的病理状态,如果此时再采用发汗的方法,很容易进一步耗伤体内的津液和正气,导致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变证。

具体来说,如果疮家发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伤津耗液:发汗会促使体内津液的排泄,对于疮家来说,本身已经存在津液不足的情况,发汗后会进一步加重津液亏虚,导致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小便短少等症状。

2. 热毒内陷:发汗后,体内的热毒可能会因汗液的排泄而暂时减轻,但也可能因正气的耗伤而内陷,引发或加重内痈等病症。

3. 气血凝滞:发汗后,体内的气血可能会因汗液的排泄而暂时流畅,但也可能因正气的耗伤而更加凝滞,导致疮疡局部的疼痛、肿胀等症状加重。

4. 营卫不和:发汗后,营卫之气可能会因汗液的排泄而暂时调和,但也可能因正气的耗伤而更加不和,导致恶寒发热、汗出不解等症状。

因此,对于疮家来说,在治疗时应避免使用发汗的方法。而是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托里排脓等治疗方法,以消除病因、缓解症状、促进疮疡的愈合。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的治疗方法往往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质、病史等多个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因此,在面对疮疡疾病时,建议患者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医师,以获得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治疗建议。

原文: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眼皮跳动,肌肉掣动)不得眠。

“衄家”,在中医中指的是经常鼻出血的人,这类人往往有阴虚火旺或气血两虚的体质特点。

“不可发汗”,是因为对于衄家来说,发汗疗法可能会进一步耗伤其阴液或气血,导致病情加重。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对于体质虚弱或阴虚火旺的患者,发汗等峻猛的治疗方法往往不适用。

“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则描述了如果衄家错误地使用了发汗疗法,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严重后果。额上陷可能指的是额头部位出现凹陷或皮肤松弛,这可能是由于阴液大量丧失导致的;脉急紧则反映了体内气血运行不畅,紧张拘急的状态;直视不能眴,即眼皮跳动、肌肉掣动,这可能是由于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不得眠则可能是因为身体不适,难以入睡。

原文: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在中医理论中,“亡血家”这一概念,指的是因失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而导致体内血液亏虚的人。这类人的身体状况较为特殊,其生理机能和气血平衡已经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

然而,对于“亡血家”来说,由于其体内血液已经亏虚,再行发汗之法,往往会进一步耗散体内的气血,使得原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不堪重负。

具体来说,“发汗则寒栗而振”描述的就是“亡血家”在发汗后可能出现的一种病理反应。由于发汗过程中体内气血的大量流失,导致身体无法维持正常的体温和生理机能,从而出现寒颤、颤抖等症状。这实际上是身体在努力维持体温和生理平衡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因此,对于“亡血家”来说,发汗这一治疗方法需要格外谨慎。在中医临床上,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再决定是否采用发汗之法。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