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6章 (14)茯苓甘草汤方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第6章 (14)茯苓甘草汤方

作者:澄明之路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8 06:15:18 来源:小说旗

原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外感热病,多由外感风寒之邪所致,症状复杂多变。而这里提到的“汗出而渴”与“不渴”,则是辨别病证虚实、津液盈亏的重要指征。

对于“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这一句,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伤寒病程中,若患者出现汗出且口渴的症状,这往往提示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停,同时津液有所损伤。五苓散,作为一张经典的利水渗湿方,通过健脾利水、温阳化气的作用,既能去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又能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从而缓解口渴,调和体内水液平衡。

至于“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则是针对伤寒过程中,患者虽汗出但不口渴的情况。这通常意味着体内水湿停留较重,但津液未伤或伤及较轻。茯苓甘草汤,以茯苓健脾利湿为主,辅以甘草调和药性,生姜温胃散水,桂枝温阳化气,整体方义侧重于温中化饮,利水而不伤津,适用于水湿内停而无明显津液亏损之证。

综上所述,这段论述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灵活选用不同的方剂,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患者的体质、病程长短、舌苔脉象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方能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茯苓甘草汤方

原文:茯苓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茯苓: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在中医理论中,它常被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状。

桂枝: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去皮后使用,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它常被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等症状。这里提到的“二两(去皮)”,是古代的计量单位,现代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换算。

甘草: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炙用后药性更为温和,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在中医方剂中,甘草常被用作佐使药,以增强主药的药效,同时调和药性,减少副作用。

生姜: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切片后使用,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它常被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等症状。生姜的“三两(切)”同样需要按照古代的计量单位进行现代换算。

综上所述,这些药材的组合,往往用于调理和治疗与脾胃、水湿代谢、风寒感冒等相关的中医证候。当然,具体的方剂组成和用量,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由专业中医师进行个性化调配。

原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上四味:这里指的是前面提到的四种药材,即茯苓、桂枝(去皮)、甘草(炙)、生姜(切)。这些药材经过精心挑选与配伍,旨在发挥协同作用,治疗特定的中医证候。

以水四升:指的是使用四升水作为煎药的溶剂。在中医煎药过程中,水的用量对于药效的提取至关重要。过多的水可能会稀释药效,而过少的水则可能导致药材煎煮不充分。四升水的用量,通常是根据药材的量和煎药器具的大小来确定的。

煮取二升:将药材与水一同煮沸后,继续煎煮,直至药液浓缩至二升。这个过程是药效提取的关键步骤,通过加热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于水中,形成药液。

去滓:煎煮完成后,将药液中的药渣(即药材的固体部分)过滤掉,只保留清澈的药液。这一步是为了确保患者服用的药液纯净无杂质,避免对胃肠道造成刺激。

分温三服:将过滤后的药液分成三份,分别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温服。这种服药方法有助于维持药效在体内的稳定浓度,同时减轻胃肠道的负担。温服是为了避免药液过冷刺激胃肠道,同时也有助于药效的发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