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1章 (22)诸脉浮数发热恶寒,痛处饮食如常或藏脓之秘

原文: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这句话出自中医古籍,是对某种病理状态的形象描述。从字面上理解,“诸脉浮数”指的是脉象表现为浮而数,浮脉通常表示病邪在表,数脉则往往与热邪有关,合起来可以理解为病邪在表且有热象;“当发热,而洒淅恶寒”描述的是病人有发热的感觉,但同时又有畏寒战栗的症状,这是表证常见的寒热往来现象;“若有痛处”则表明可能存在疼痛的部位;“饮食如常者”,说明患者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这在某些重病或急性病中是不常见的,提示病情可能并非单纯的外感风寒;“畜积有脓也”,是这句描述的关键所在,意味着体内可能有脓液积聚,这可能是导致上述症状的重要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脓是热毒炽盛、气血壅滞、血肉**的结果,常见于痈疽等外科疾病中。若体内确有脓液积聚,不仅会出现发热、恶寒等症状,还可能伴随局部的红肿热痛。而“饮食如常”之所以在此处显得特殊,是因为一般情况下,体内有严重感染或化脓性病变时,人体的消化系统往往会受到影响,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但在这里,患者饮食如常,可能意味着脓液尚未广泛扩散,或患者体质较强,正气尚能抗邪于外。

在中医理论中,“脉浮而迟”这一脉象组合确实蕴含了丰富的诊断信息。脉浮,通常被理解为病邪停留在体表,有向外发散的趋势,这往往与外感风寒等表证相关联。它反映了机体正气尚能与病邪抗争于外,试图通过发汗等方式将病邪驱除体外。

而脉迟,则是指脉搏跳动速度相对缓慢,这可能反映了正气不足或病邪较重的状态。正气不足时,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可能减弱,导致脉搏跳动不够有力或速度减缓;同时,当病邪较重,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也可能出现脉搏节律的改变,以应对当前的病理状态。

将两者结合起来看,“脉浮而迟”这一脉象组合既揭示了外邪侵袭的存在,又暗示了正气可能存在的不足。这提示我们在治疗时,既要考虑到解表散寒、驱邪外出的需求,也要兼顾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重要性。在具体用药上,可能需要灵活运用解表药与扶正药,以达到驱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助邪的目的。

首先,面热赤,即面部发红发热,这通常与热邪侵袭有关。热邪具有阳热亢盛的特性,能够迫使气血涌向体表,从而导致面部皮肤发红、发热。在中医看来,这往往是热邪内蕴、熏蒸于上的表现。

而战惕,则是指身体出现微微的颤动。这种颤动可能源于正气与病邪的激烈斗争,也可能与阴阳失调有关。当正气试图驱邪外出时,可能会因为力量不足或邪气过于强盛而出现颤动;同时,阴阳失衡也可能导致机体出现不自主的颤动反应。

将两者结合起来看,“面热赤而战惕者”这一症状组合,进一步说明了体内存在热邪,并且正气在与邪气的斗争中处于相对弱势。这提示我们在治疗时,需要重视清热泻火、调和阴阳的原则,以消除热邪、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在具体用药上,可能需要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功效的药物,以达到驱邪外出、扶助正气的目的。当然,中医治疗讲究个体化原则,具体用药还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六七日当汗出而解”,这是预后的一种判断。在中医理论中,外感病邪一般有一定的病程规律,如《伤寒论》中提到的“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这里的“六七日当汗出而解”,意味着如果正气能够逐渐恢复,病邪得以外散,那么在六七天左右的时候,患者可能会通过出汗的方式将病邪排出体外,从而病情得到缓解。

“反发热者,差迟”,这是指如果病情并未按照预期发展,反而持续发热,那么说明病情的恢复可能会比较缓慢或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正气不足,无法有效驱邪外出;或者病邪过于强盛,正气难以与之抗衡。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理论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对于同一种病症,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遇到类似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而迟脉则指的是脉搏跳动缓慢,通常与阳气不足有关。

“迟为无阳”,这里的“无阳”并非指阳气完全缺失,而是指阳气不足或虚弱。阳气在中医理论中起着温煦机体、推动气血运行的重要作用。当阳气不足时,机体的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包括汗液的生成和排泄。

“不能作汗”,指的是由于阳气不足,机体无法产生足够的汗液来排泄体内的代谢废物和调节体温。汗液是机体调节体温和排泄废物的重要途径之一,当汗液排泄不畅时,机体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其身必痒也”,这是阳气不足、汗液排泄不畅可能导致的一种症状。在中医理论中,痒往往与风邪、湿热等邪气有关,而阳气不足则可能导致机体对邪气的抵抗力减弱,从而引发痒感。此外,汗液本身具有一定的润泽皮肤的作用,当汗液排泄不畅时,皮肤也可能因为缺乏润泽而出现干燥、瘙痒等症状。

综上所述,这句话描述的是阳气不足导致的迟脉及其相关症状,包括不能作汗和皮肤瘙痒等。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脉象,结合四诊合参,进一步判断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阳气不足的患者,通常会采用温阳益气、调和营卫等方法进行治疗,以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