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1章 (27)脉诊揭秘:紧去人安,病愈先兆知多少

原文: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反映出人体内气血的运行状况以及脏腑的功能状态。

“脉阴阳俱紧”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脉象都呈现出紧象。在中医脉学中,紧脉主寒、主痛,表示体内有寒邪侵袭或者气机郁滞,导致血脉收缩紧张。这里的“阴阳”并非指阴阳平衡,而是指脉象在寸(阳)和尺(阴)部位都表现出紧的特点。

吐利”是指患者出现了呕吐和腹泻的症状。这些症状通常被视为脾胃虚寒、寒湿内盛等病理因素的体现,反映了体内寒邪对脾胃功能的不良影响。当脾胃受到寒邪侵袭时,其运化功能受损,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反而化为寒湿之邪,上逆则呕吐,下注则腹泻。

而“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这句话,则进一步揭示了脉象变化与病情进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尽管患者已经出现了呕吐和腹泻等症状,但脉象中的紧象并未随之缓解,这表明体内的寒邪尚未得到完全驱散,病情仍然处于发展阶段。然而,当紧象逐渐消失时,说明寒邪已退,脾胃功能逐渐恢复,患者的病情也会逐渐好转,身体逐渐恢复安康。

“此为欲解”则是对整个病程的总结,指出当脉象中的紧象消失时,意味着体内的寒邪已经得到驱散,病情即将痊愈。

综上所述,这句话描述了一种因寒邪侵袭导致的病症,患者脉象紧张,出现呕吐和腹泻等症状。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当脉象中的紧象逐渐消失时,病情也会逐渐好转,预示着疾病的康复。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进展和预后,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原文: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躁扰者,必欲解也。

“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这句话大致意思是,如果患者的脉象迟滞,到了六七天的时候仍然食欲不振,这通常表示病症是后发的,且体内有水分停滞,病情尚未得到缓解。在中医看来,脉迟通常与寒邪或阳气不足有关,而食欲不振则可能是脾胃功能受损的表现。水停则进一步说明体内津液代谢失调,可能形成痰湿等病理产物,影响病情的恢复。

“食自可者,为欲解”,这句话则表明,如果患者的食欲恢复正常,那么病情可能正在好转,预示着即将解除。食欲是脾胃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脾胃功能恢复,说明体内的正气逐渐充沛,有能力驱邪外出。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躁扰者,必欲解也”,这句话描述了病程到了六七天时的一种特殊现象。虽然患者表现出烦躁不安、口噤不能言的症状,但如果此时手足三部脉(即寸、关、尺三部脉)都清晰可辨,那么这种烦躁可能是正气驱邪外出的表现,预示着病情即将解除。在中医看来,烦躁不安有时并非坏事,而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反映。当正气充沛,驱邪有力时,患者可能会表现出一些暂时的不适症状,但随后病情往往会得到缓解。

原文: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为欲解也。

“脉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征,它表示患者的脉象平稳、和谐,没有异常波动。在中医看来,脉象是体内气血运行状况的直接反映,脉象和则意味着气血运行顺畅,脏腑功能协调,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其人大烦”,看似与脉和相矛盾,但实际上可能是病情好转过程中的一种反应。在中医理论中,当体内正气充沛,驱邪外出时,患者有时会出现一些暂时的不适症状,如烦躁、发热等,这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表现。因此,“大烦”在这里可能并不是病情恶化的标志,而是病情即将解除的预兆。

接着,“目重”和“睑内际黄”两个症状也值得我们关注。目重可能表示患者眼部有沉重感或不适感,而睑内际黄则是指眼睑内侧出现黄色改变。在中医看来,这些症状可能与体内湿邪的排出有关。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产物,它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当湿邪被正气驱邪外出时,可能会通过某些途径排出体外,如汗液、尿液等,有时也会在皮肤上留下一些痕迹,如黄色改变等。因此,“目重”和“睑内际黄”可能是湿邪排出的表现,也是病情好转的征兆。

综上所述,“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为欲解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患者的脉象平稳和谐,虽然出现烦躁、眼部沉重和眼睑内侧黄色改变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可能是正气驱邪外出、病情即将解除的表现。当然,这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解读,具体情况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诊断来判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