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二章 (25)揭秘脉诊:寸口微、尺脉紧,揭示虚损多汗体质

原文: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脉微,通常意味着气血虚弱,或是正气不足;尺脉紧,则可能表示体内有寒邪侵袭,或是阴气偏盛,阳气受阻。而“其人虚损多汗”,显然进一步强调了患者体质的虚弱状态,以及可能存在的自汗现象,这往往是阴阳失衡,特别是阳气不固的表现。

“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这句话是在总结前面的脉象与症状,指出在这个病例中,阴盛阳衰的病理状态十分明显。阴邪偏盛,阳气衰弱,以至于在脉象和临床表现上都难以察见阳气的充足与活跃。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病症治疗通常会侧重于调和阴阳,温阳散寒,固表止汗。可能会用到一些如桂枝汤、附子汤等方剂,以增强阳气,驱散寒邪,同时固护体表,减少不必要的汗液流失,从而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

原文: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这段描述出自中医经典文献,是对寸口脉(即手腕桡动脉处,中医常用的诊脉部位)不同脉象及其对应病症的详细归纳。下面我将逐一解析:

1. 寸口诸微亡阳:当寸口脉象微弱时,往往提示体内阳气不足,甚至有阳气亡失的风险。阳气在中医理论中,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力量,阳气不足则身体机能衰退,畏寒肢冷等症状可能出现。

2. 诸濡亡血:脉象濡软无力,通常表示血虚。血是滋养人体的物质基础,血虚则面色苍白,头晕目眩,乏力易倦等症状随之而来。这里的“亡血”指的是血液的大量丧失或严重耗损。

3. 诸弱发热:脉象弱而伴有发热,可能是正气虚弱,邪气趁机而入,机体在与病邪抗争的过程中出现发热反应。这种发热往往不是高热,而是低热缠绵,不易退去。

4. 诸紧为寒:脉象紧束有力,通常表示体内有寒邪侵袭。寒邪凝滞,气机不畅,可出现疼痛、拘挛等症状。

5. 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当体内寒气过盛,影响到气血运行,可能导致四肢厥冷(即手脚冰凉),甚至出现晕厥、神志不清(郁冒)以及肢体麻木不仁等症状。

6. 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寒气侵袭,脾胃功能受损,胃不能很好地腐熟水谷(消化吸收食物),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导致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能量支持。

7. 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寒气影响到口部肌肉,可能出现说话不利索(口急不能言);同时,全身因寒冷而战栗(战而栗),这是机体在寒冷刺激下的自然反应。

原文: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濡弱”是中医脉象的一种描述,指的是脉象柔软而无力,通常与气血虚弱、阳气不足等病理状态相关。而“十一头”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表述,这里的“头”并非指头颅,而是指寸口脉诊中,脉搏跳动的部位或区域。在中医脉诊中,寸口脉被细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着不同的脏腑或生理病理状态。

“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这句话揭示了中医理论中脏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当某个脏腑的功能出现异常时,往往会波及到其他脏腑,这种相互影响被称为“相乘”。

在这个问题中,“五脏六腑相乘”指的是脏腑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种相互作用在寸口脉上表现为脉搏跳动的不同区域或“头”。由于五脏六腑的相互作用复杂多变,因此寸口脉上脉搏跳动的区域也被细分为多个,即“十一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十一头”并非一个固定的数字,而是中医脉诊中一种相对灵活、动态的表述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结合寸口脉的脉象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原文: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成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诊断疾病、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脉象的阴阳属性及其特征来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明确“乘腑”与“乘脏”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乘”通常指的是病邪的侵袭或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当病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异常时,会在脉象上有所反映。其中,“乘腑”指的是病邪侵袭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的情况,而“乘脏”则指的是病邪侵袭五脏(心、肝、脾、肺、肾)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来看脉象的阴阳属性及其特征。在中医脉诊中,脉象被分为阴脉和阳脉两大类。阳脉通常表现为浮、数等特征,而阴脉则表现为迟、涩等特征。

对于“诸阳浮数为成腑”的解读,我们可以理解为:当脉象表现为浮而数时,这通常是六腑病邪侵袭或功能异常的反映。浮脉表示病邪在表,数脉表示热邪内盛,因此浮数脉往往与六腑的热病、实证等相关联。

而对于“诸阴迟涩为乘脏”的解读,我们可以理解为:当脉象表现为迟而涩时,这通常是五脏病邪侵袭或功能异常的反映。迟脉表示病邪在里,涩脉表示气血运行不畅,因此迟涩脉往往与五脏的虚证、寒证等相关联。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脉象与脏腑对应关系并非绝对固定,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同时,脉象的变化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情绪、饮食等,因此在诊断时需要全面考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