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3章 (1)伤寒之谜:中医阴阳大论揭示四时之气与健康奥秘

原文: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这段描述出自古代的阴阳大论,是对四季气候变化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总结。从字面上来看,它清晰地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气候特征。

春天,气温温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是大自然在经历了严冬之后的复苏阶段,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和活力。

夏天,气温暑热,阳光炽烈,万物茂盛。这是大自然生命力最为旺盛的季节,也是人们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的时期。

秋天,气温清凉,硕果累累,丰收的季节。这是大自然开始收获的阶段,也是人们享受劳动成果的时候。同时,秋天的清凉也为人们带来了舒适和惬意。

冬天,气温冰冽,白雪皑皑,万物沉寂。这是大自然的休眠期,也是人们需要特别注意保暖和养生的季节。冬天的寒冷虽然带来了不便,但也为来年的复苏积蓄了力量。

这段描述不仅揭示了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理解。从阴阳的角度来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阴阳交替,形成了四季的更迭。这种变化不仅影响着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这段描述中汲取智慧,学会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从而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更加深入地研究和理解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机制,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原文: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这段话描述的是冬季严寒时节的自然景象以及人体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的生理反应和可能遭遇的疾病。首先,我们来看看冬季的特点:“冬时严寒,万物深藏”,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冬季的寒冷和万物收敛、隐藏的状态。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人体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环境。

“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这里所说的“君子”可以理解为人体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个人的养生之道。在冬季,人体应该保持一种“固密”的状态,即保持体内的阳气不外泄,以此来抵御外界的严寒。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人体就不会因为受到寒冷侵袭而生病。

然而,如果人体没有做好这种适应性的调整,而是“触冒之者”,即直接暴露在严寒之中,那么就可能会患上伤寒病。伤寒病在中医理论中是一种由外感寒邪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

此外,这段话还提到了“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这意味着不仅冬季的严寒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其他季节的气候变化同样也可能导致人体生病。只不过,相对于其他季节的气候变化来说,冬季的严寒更为剧烈和直接,因此更容易引起人体的强烈反应和疾病。

最后,“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伤寒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在中医理论中,伤寒病被认为是一种由外感寒邪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其病情往往较重且易于传变,因此需要特别加以防治。

原文: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热极重于温也。

在中医理论中,“伤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人体感受外界寒邪后所引发的疾病。这句话所描述的,正是伤寒病发病的两种不同情况。

首先,“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人体在感受寒邪后立刻发病,那么这种疾病就被称为“伤寒”。伤寒病的典型症状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这些症状的出现,是因为寒邪侵袭人体后,人体的正气与寒邪进行抗争,导致人体出现发热等症状。

然后,“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热极重于温也”,这句话则描述了另一种情况。如果人体在感受寒邪后并没有立刻发病,那么寒邪就会潜伏在人体的肌肤之间,形成一种“寒毒”。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外界气候发生变化时,这种寒毒就会在不同的季节引发不同的疾病。

具体来说,如果寒毒潜伏到春季时发病,那么就会引发“温病”。温病的症状与伤寒有所不同,它通常表现为发热、口渴、烦躁、舌红苔黄等,这是因为春季气候温暖,寒毒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开始化热,导致人体出现发热等症状。

而如果寒毒潜伏到夏季时发病,那么就会引发“暑病”。暑病的症状通常比温病更为严重,它除了具有温病的症状外,还可能出现高热、大汗、口渴欲饮、舌红苔燥等,这是因为夏季气候炎热,寒毒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化热,导致人体出现更为严重的热象。

综上所述,这句话所描述的伤寒病发病的两种不同情况,不仅揭示了中医理论中伤寒病的发病机理,也为我们理解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受寒邪,从而预防伤寒病的发生。

原文: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这段话所讨论的,主要是关于人体疾病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强调了冬季受寒对于春夏季节温热病发生的影响,以及“时行之气”的概念。

首先,“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在生活中辛勤劳累的人,在春夏季节容易患上温热病,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在冬季时受到了寒邪的侵袭。这里的“非时行之气”指的是并非由于当时季节的气候异常所导致的疾病,而是由于之前季节(冬季)的气候影响所遗留下来的问题。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这句话详细描述了“时行之气”的概念。时行之气,指的是在某个季节中,气候出现了与该季节正常气候相反的情况。比如春天应该是温暖的,却出现了大寒;夏天应该是炎热的,却出现了大凉;秋天应该是凉爽的,却出现了大热;冬天应该是寒冷的,却出现了大温。这种气候的异常变化,往往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

“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一年中,如果某个季节出现了时行之气,那么无论是年长的人还是年幼的人,他们所患的疾病往往会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就是因为时行之气的影响所导致的。

综上所述,这段话主要阐述了人体疾病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强调了冬季受寒对于春夏季节温热病的影响,以及“时行之气”对于人体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气候的变化,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