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3章 (4)解读土地温凉与物性刚柔,揭秘两感伤寒之秘

原文: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飡cān同“餐”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功,宜须两审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描述的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高山与平原、盆地与丘陵,这些不同的地形决定了它们接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自然条件的不同,从而导致土地温度的差异。高山之巅,空气清新,气温较低;平原之地,气流平缓,气温相对较高。这种温度的差异不仅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分布,也深刻影响着动物的栖息习性和迁徙路线。

“物性刚柔,飡居亦异”则进一步探讨了生物适应环境的多样性。在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它们的生理结构和习性各不相同,有的坚韧刚强,有的柔软灵活。这种“刚柔”的差异,使得生物在面对不同的生态环境时,能够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生存智慧。比如,沙漠中的骆驼,拥有坚硬的蹄子和储水的驼峰,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而热带雨林中的猴子,则以其灵活的身手和敏锐的感官,在林间穿梭自如,寻找食物。

“飡居亦异”,则是指生物在食物来源和居住选择上的差异。不同的生物,由于生理结构和习性的不同,它们对食物的需求和居住环境的选择也各不相同。有的生物以植物为食,生活在绿意盎然的森林中;有的则以肉食为主,出没于广袤的草原或茂密的丛林。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不仅丰富了生物世界的多样性,也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繁荣。

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文献,蕴含了深厚的医学智慧与哲学思想。首先,“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这里的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同时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广泛询问各地的医学知识与实践经验,展现了对医学事业的深切关怀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医家对医学传承与教育的重视。黄帝与岐伯的对话,不仅是对当时医学实践的总结与提炼,更是为了启迪后世医者,帮助他们领悟医学的真谛,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这种传承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临病之功,宜须两审也”,则强调了临床诊疗中的审慎态度与全面考虑。在面对疾病时,医者不仅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体征,还要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综合考虑病因、病机与治法,做到“两审”——即审慎地审查病情与治法,以确保诊疗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这种严谨的诊疗态度,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精髓所在。

原文: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伤寒”这一病症的论述颇为丰富且深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这里的“伤寒”并非现代医学中所指的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而是中医对一类外感病症的统称,主要指的是人体感受寒邪后所引发的系列病理变化。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这句话揭示了中医对于外感寒邪后病理变化的基本认识。中医认为,寒邪侵袭人体后,若正气不虚,则寒邪可化为热邪,表现出热症的症状,如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这是因为人体具有自我调节和驱邪外出的能力,当寒邪侵入时,机体会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将寒邪转化为热邪,并试图将其排出体外。因此,即使热势较盛,只要正气尚足,病情虽有起伏,但通常不会危及生命。

然而,“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这句话则进一步强调了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不良的情况。所谓“两感于寒”,指的是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或寒邪直接侵袭人体深层(如少阴经),导致病情复杂且严重。这种情况下,由于正气严重受损,机体驱邪外出的能力大大减弱,病情往往呈现出危重态势,治疗难度极大,愈后往往不佳。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这些论述,是基于古代医学家长期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局限性。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些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诊疗服务。

总之,中医对于“伤寒”病症的论述,既体现了古人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也为我们今天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面对疾病时,我们应保持敬畏之心,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需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