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3章 (9)阴阳虚实错杂,发汗吐下需谨慎

原文: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以及治疗原则,是一个相对专业和深入的话题。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构成人体生理、病理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动态平衡。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阳盛阴虚”和“阳虚阴盛”的含义。阳盛阴虚,指的是人体内的阳气过于旺盛,而阴气相对不足。这种情况下,人体往往表现为热象明显,如发热、面红、舌红苔黄等。而阴虚则可能导致津液不足,出现干燥、口渴等症状。汗之则死,意味着如果此时采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可能会进一步耗伤阴气,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下之则愈,则是指采用攻下(如通便)的方法,可以排除体内的热邪,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反,阳虚阴盛则是指人体内的阳气不足,而阴气相对过盛。这种情况下,人体往往表现为寒象明显,如畏寒、肢冷、舌淡苔白等。阳虚则可能导致动力不足,出现疲乏、无力等症状。汗之则愈,是指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驱散体内的寒邪,恢复阳气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而下之则死,则意味着如果此时采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可能会进一步耗伤阳气,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当然,以上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简化表述。在实际临床中,病情往往更加复杂多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原文: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况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选择与应用是极为讲究的,每一味药物都有其独特的药性、功效与适用病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神丹”与“甘遂”这两味截然不同的药物。

首先说说“神丹”。虽然在实际的中药名录中,“神丹”并非一个具体的药物名称,但在此处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泛指那些珍贵且有效的药物。这类药物通常具有扶正固本、滋养身心的功效。它们能够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帮助人体抵御外邪的侵袭,保持身体的健康与平衡。在中医理论中,扶正固本是治疗虚证的基本原则,而“神丹”类药物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甘遂”。与“神丹”截然不同,甘遂是一味峻猛的攻下药。它的主要功效在于逐水消肿、破积通便。在中医理论中,甘遂能够强烈地刺激肠道,促进肠道蠕动,从而帮助人体排出体内的积水、宿便等病理产物。同时,它还能够消散体内的积聚,如瘀血、痰饮等,从而改善人体的病理状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甘遂的药性峻猛,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否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这句话,可谓是中医用药之精髓,强调了用药需谨慎,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药物的特性来合理选用。

“神丹”往往被用来泛指那些珍贵且效果显着的药物。这些药物通常具有扶正固本、滋养身心的功效,能够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然而,即便是如此珍贵的药物,也不能随意使用。若误用“神丹”,不仅会浪费药材这一稀缺资源,更重要的是,还可能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不同的,适合别人的药物并不一定适合自己。

甘遂”。甘遂是一味峻猛的攻下药,主要用于逐水消肿、破积通便。在中医理论中,它被视为攻邪的利器。然而,正如古语所说,“是药三分毒”,甘遂也不例外。若无病妄攻,即在没有明确病邪存在的情况下使用甘遂,就会破坏人体的正气,导致病情恶化。因为甘遂的攻下作用过于强烈,会损伤人体的脾胃功能,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运行。

因此,这句话提醒我们,在用药时一定要谨慎。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必须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药物的特性,确保所选药物既能够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又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同时,患者在使用药物时,也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切勿自行用药或更改用药剂量,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虚盛之治,相背千里”,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虚证与实证是对疾病性质的两种基本分类,它们代表了疾病的不同状态,治法也截然相反。

虚证,顾名思义,主要表现为正气不足。这里的正气,可以理解为人体的抗病能力、自我修复能力等。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就会出现一系列虚弱的表现,如精神萎靡、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容易疲劳等。治疗虚证,需要以补为主,通过补充气血、滋养脏腑等方法,来增强人体的正气,使人体恢复健康。

而实证,则表现为邪气盛实。这里的邪气,可以理解为导致疾病的外部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以及人体内部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瘀血、痰湿、食积等。当邪气盛实时,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实证的表现,如发热、疼痛、肿胀、便秘等。治疗实证,则需要以攻为主,通过发散、泻下、利尿等方法,来排出体内的邪气,使人体恢复平衡。

虚证与实证的治法截然相反,若混淆不清,必然导致治疗失误,加重病情。因此,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这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证候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则形象地描述了治疗结果的敏感性和重要性。中医治病,讲究“治未病”与“既病防变”,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刚刚发生时,就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干预,以防止病情恶化。而一旦治疗不当,病情恶化,其后果往往难以预料,就像影子随形,影响深远。

“岂容易哉!”则是对整个论述的总结,强调了中医治病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中医治病,不仅要求医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否则非但不能治病,反而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桂枝与承气汤便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它们的药性、功效与适用病症截然不同,误用则后果严重。

桂枝,性温味辛甘,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它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症、寒凝血滞诸痛症、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等病症。然而,若患者体内阳气本就旺盛,再服桂枝,则如火上浇油,可能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甚至死亡,这便是“桂枝下咽,阳盛即毙”的含义。

承气汤,主要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等,它们均以攻下热结、荡涤肠胃为主要功效。承气汤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如大便秘结、腹满胀痛、潮热谵语等病症。然而,若患者体内阴气本就过盛,再服承气汤,则可能进一步耗伤阴气,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这便是“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的含义。

因此,中医治病,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药物的特性来合理选用药物。桂枝与承气汤,虽皆为良药,但使用不当,则可能成为毒药。这也再次强调了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以及药物使用的严谨性。

原文:死生之要,在乎须叟,视身之尽,不暇计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甚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

在中医理论中,生死之要,往往在于瞬息之间,对于身体的衰败,我们甚至来不及计算日子。这正是因为阴阳虚实之间的交错变化,其征兆往往十分微妙,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当我们面对疾病时,发汗、吐下等治疗方法的选择,必须极为谨慎。因为不同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病症和体质。如果误用了与病症相反的治疗方法,其危害将迅速显现,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例如,对于阳气虚弱的病人,如果错误地使用了发汗的方法,可能会进一步耗伤阳气,加重病情;而对于阴气过盛的病人,如果错误地使用了攻下的方法,同样会破坏身体的平衡,导致病情恶化。

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阴阳虚实的状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方法的选择,不仅需要对中医理论有深入的理解,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

此外,中医还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刚刚发生时,就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干预,以防止病情恶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保养身体,保持阴阳平衡,避免疾病的发生。

总之,生死之要,确实在于瞬息之间。面对疾病,我们必须保持冷静和谨慎,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以维护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原文: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没,自谓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yu]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在医学领域,每一个细微的差错都可能关乎到患者的生死存亡。然而,有些医者由于医术浅狭,对于疾病的本质和病源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容易犯错,导致患者不幸殒没。

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源于医者对于医学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入。他们可能只看到了疾病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病因和病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错误的方法或药物,从而加重了患者的病情,甚至导致了患者的死亡。

然而,这些医术浅狭的医者却往往对自己的错误浑然不觉,反而认为自己的治疗是符合医学规范的。他们可能会将患者的死亡归咎于疾病的严重性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忽略了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失误。

事实上,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学科。医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疾病和病情。同时,他们也需要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对于自己的不足和错误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反思。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医者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同时也要加强对医者的监管和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为患者提供准确、有效的治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因医术浅狭而导致的医疗失误,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读罢此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哀痛与无奈。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和医术水平的参差不齐,许多无辜的生命因疾病而逝去,他们的冤魂似乎至今仍在冥路上徘徊,死尸也散落在旷野之中,无人收殓。

这些逝去的生命,他们或许有着未竟的梦想,或许有着挚爱的家人,却因为疾病的侵袭而无奈离世。他们的离去,不仅给家人带来了无尽的悲痛,也让社会承受了巨大的损失。

作为仁者,我们怎能不为此感到痛心疾首呢?我们应该深刻反思,如何提高医疗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让更多的人能够健康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那些因疾病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在面对疾病时,不再感到无助和绝望,而是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力量。

当然,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从个人层面来说,我们可以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从社会层面来说,我们可以加强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之,面对那些因疾病而逝去的生命,我们不能只是感到悲痛和无奈,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他们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和尊严。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