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3章 (12)【健康警报】气病患者饮水不当,可能引发新病

原文: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尤当依证而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

在中医理论中,时气病多因外感邪气,如风寒暑湿等,侵袭人体所致。当病程进展到五六天时,患者可能出现口渴的症状,这是由于体内邪气与正气交争,产生一定热象,导致津液耗伤,从而出现口渴。然而,此时患者饮水不能多,且中医理论认为此时不宜过多给予饮水,原因有二:

一是腹中热尚少。这里的“热”并非单指体温升高,而是指体内阳气偏盛或邪气郁而化热的病理状态。由于这种热象尚未完全形成或尚未达到高峰,因此患者的口渴程度并不十分严重,且此时过多饮水可能加重脾胃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

二是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中医强调“胃以喜为补”,即脾胃喜欢且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或饮品才是对身体有益的。在此时气病五六日之际,患者脾胃功能可能尚未完全恢复,若强行给予大量饮水,可能无法被脾胃消化吸收,反而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加重病情。

因此,中医在治疗此类疾病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如解表散寒、清热泻火、健脾和胃等,以调整患者体内阴阳平衡,促进病情恢复。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症状,往往需要细致观察和灵活应对。“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尤当依证而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这一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这里提到的是疾病发展到七八天时,患者出现大渴欲饮水的症状。在中医看来,这往往是体内邪气与正气交争后,正气逐渐占据上风,邪气被驱赶到一定程度,导致体内津液耗伤严重,从而出现大渴的现象。此时,治疗应当依据患者的具体证候来给予饮水或相应的药物治疗。

其次,“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这句话强调了治疗时的适度原则。即使患者口渴难耐,也不能无限制地满足其饮水需求。因为此时患者体内阴阳平衡尚未完全恢复,过多饮水可能加重脾胃负担,甚至引发新的病变。因此,医生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度给予饮水,避免过量。

最后,“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这句话则是对适度原则的具体体现。即使患者表示自己能喝下很多水,医生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量的饮水,避免一次性给予过多。这种“量力而行”的治疗原则,既体现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思想,也符合中医“治未病”的预防理念。

对于疾病的治疗和观察,往往需要细致入微,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调整治疗方案。针对“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这一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这句话,描述的是患者在饮水后出现的一系列不适症状。具体来说,如果饮水后感到腹部胀满,小便排出不畅,或者出现喘息、呃逆等症状,那么此时就不应该再继续给予饮水或其他液体治疗。这些症状往往提示患者体内存在某种程度的阻滞或失衡,继续给予液体可能会加重病情。

“忽然大汗出,是为自愈也”这句话,则是对疾病转归的一种描述。在中医看来,大汗出有时可以视为体内邪气被排出、正气恢复的一种表现。当患者出现忽然大汗出的症状时,如果其他症状如腹满、小便不利、喘息、呃逆等都有所减轻或消失,那么这往往预示着疾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甚至可能达到自愈的状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自愈的情况并不是绝对的。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即使出现大汗出的症状,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疾病已经自愈。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仍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中医理论中的这些症状和转归描述,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虽然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来进行综合判断和治疗。

原文: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其成祸,不可复数也。

人体内的水分代谢与疾病的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体生病时,如果能够保持正常的饮水**,这往往意味着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尚存,病情有向愈的趋势。

然而,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反能饮水”的前提是患者自身有饮水的需求,而非外界强加。对于不懂医理的人来说,可能一听闻“饮水能自愈”的说法,就盲目地给稍微口渴的病人大量饮水,这种做法是极其危险的。因为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体质,对于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如果盲目地强迫患者饮水,很可能会打乱人体内部的水分平衡,甚至加重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在中医看来,疾病的治疗需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是简单的饮水问题,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因此,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应该及时就医,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切勿盲目自行处理。

原文: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燥后静,此皆愈证也。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的脉象往往反映着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

“凡得病,厥脉动数”,指的是在生病时,患者的脉象往往表现为跳动快速而有力,这通常是由于体内邪气盛实、正气与之抗争所导致的。

“服汤药更迟”,则是在服用了汤药之后,脉象逐渐变得迟缓。这里的“迟”并非指脉象过于缓慢,而是相对于之前的“动数”而言,脉象变得更加平和、稳定,这往往意味着体内的邪气得到了控制,正气开始逐渐恢复。

“脉浮大减小”,则是进一步描述脉象的变化。在疾病初期,脉象可能表现为浮大有力,这通常是由于邪气外浮于表、正气与之抗争于外的表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治疗的进行,脉象逐渐减小,变得不再那么浮大有力,这也是病情好转的一种表现。

“初燥后静”,则是指患者在病情初期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等症状,而随着治疗的深入和病情的改善,这些症状逐渐消失,患者变得平静、安宁。

综上所述,“此皆愈证也”就是说,以上这些脉象和症状的变化,都是病情好转、趋于痊愈的表现。当然,这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判断方法,具体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诊断来综合判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