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5章 (4)伤寒病脉象特征与传变规律

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我们来理解“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这句话意味着,在伤寒病初起的时候,病邪首先侵袭的是人体的太阳经。太阳经,作为六经之首,是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中医理论中关于外感病初期的主要辨证体系。

“脉若静者,为不传”,这里的“脉静”,指的是脉象平稳、无异常变化。在中医看来,脉象是反映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如果伤寒初起时,患者的脉象保持平稳,没有出现紧、数、急等异常脉象,那么就说明病邪尚未深入,正气尚能固守,病情有可能不会进一步发展,即“为不传”。

然而,如果患者在此时出现了“颇欲吐,若燥烦”的症状,同时脉象也变得“数急”,那么这就成为了病情传变的预警信号。“颇欲吐”可能是胃气上逆的表现,“燥烦”则反映了体内的热象或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而“脉数急”则更是直接指出了气血运行的加速和紊乱,预示着病邪已经深入或正气已经开始溃败。

因此,当我们在临床中遇到这样的患者时,就需要高度警惕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中医的诊疗过程中,脉象的观察和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脉数急: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描述,它不仅仅是对脉象形态的一种简单概括,更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状态的一种直观反映。

我们来解析“脉数”这一特征。在中医理论中,“数”脉通常指的是脉象跳动次数超过正常范围,即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增多。这种脉象往往与体内热象、阴虚火旺、气血充盛或正气抗邪等病理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当人体受到外邪侵袭或内部脏腑功能失调时,气血运行可能加速,从而导致脉象数急。

而“急”则进一步强调了脉象的紧张度和力度。急脉往往给人一种急促、有力的感觉,仿佛血液在血管内快速奔流,难以平息。这种脉象可能反映了正气与病邪之间的激烈斗争,或是体内气血运行的严重紊乱。

在治疗上,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脉象特征,采用相应的方剂和针灸等治疗方法,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也需要注意观察患者脉象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原文:伤寒两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在中医经典《伤寒论》的语境中,“伤寒两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这句话,蕴含了中医对于外感病传变规律的深刻洞察。

首先,我们来理解这句话的基本含义。它说的是,在伤寒病发生后的两三天内,如果患者没有出现阳明病或少阳病的典型症状,那么就可以认为病邪没有进一步向里传变,即“为不传也”。

在中医理论中,外感病的发展往往遵循一定的传变规律。太阳病作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病邪主要侵袭人体的肌表,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邪有可能进一步向里传变,分别进入阳明经和少阳经,引发相应的阳明病和少阳病症状。

然而,并非所有的伤寒病患者都会经历这样的传变过程。有些患者可能由于体质较强、正气充足,或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使得病邪在太阳阶段就被有效遏制,没有进一步向里传变。这就是“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所描述的情况。

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提醒我们在治疗伤寒病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阳明病或少阳病的典型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应对病邪的进一步传变。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即使患者没有出现这些传变症状,也不意味着病情已经完全稳定,仍然需要继续巩固治疗,以防病情反复。

原文:解释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在中医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是外感病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它们各自代表着病邪侵袭人体后,正气与病邪斗争的不同态势和病理变化。

太阳病,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人体的肌表层面。当病邪(如风寒等外邪)侵袭人体时,会首先影响到肌表的卫阳之气,导致卫阳被遏,无法正常发挥其温煦肌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同时,营阴也会因此受到郁滞,使得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表现。

恶寒、发热是太阳病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卫阳被遏,肌表失于温煦,所以患者会感到恶寒;而病邪郁滞,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则又会导致发热。此外,头项强痛、脉浮等症状也是太阳病常见的体征,这些表现都与病邪侵袭肌表、气血运行受阻有关。

在治疗太阳病时,解表散寒是主要的治疗原则。通过发汗等方法,可以使病邪从体表而解,从而恢复卫阳的正常功能,使气血运行得以畅通。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桂枝汤、麻黄汤等,这些药物能够发散风寒,调和营卫,达到治疗太阳病的目的。

阳明病,作为外感病发展到中期的一个阶段,其病理变化确实较为深入和复杂。在这个阶段,病邪已经突破了体表的防线,深入到胃肠等阳明经所过之处,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病理变化。

胃肠实热是阳明病的主要病理特点之一。由于病邪内蕴,胃肠之气郁滞,导致热邪壅盛,津液耗伤。这种病理变化不仅影响了胃肠的正常功能,还进一步加剧了病邪的肆虐。因此,阳明病患者往往会出现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等症状。身热汗出是热邪外蒸、津液外泄的表现;而不恶寒反恶热,则是阳明病热邪内盛、正气抗邪于外的典型症状。

阳明病患者还会出现大便秘结或下利臭秽等症状。这是由于热邪壅滞胃肠,导致气机不畅,津液耗伤,从而使得大便秘结难下;或者热邪逼迫津液下泄,导致下利臭秽。这些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进一步加剧了病情的恶化。

在治疗阳明病时,清泻里热、通腑泻实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清热泻火、通腑行气等药物,可以消除胃肠实热,恢复胃肠的正常功能,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承气汤等方剂,这些药物能够荡涤胃肠实热,使病邪从下而解。

少阳病,作为外感病发展的又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病邪既不在体表,也不在内里脏腑,而是处于一种半表半里的特殊位置。这种位置使得病邪与正气之间的交争更加激烈,同时也导致了气机郁滞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往来寒热是少阳病的典型症状之一。由于病邪处于半表半里,正气与之交争时,时而占据上风,时而处于劣势,因此患者会出现寒热交替的情况。胸胁苦满则是由于气机郁滞,导致胸胁部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胀满不适的感觉。

在治疗少阳病时,和解少阳、调和气机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和解剂,如小柴胡汤等,可以疏通气机,调和表里,使病邪得以解除,正气得以恢复。这些药物能够针对少阳病的病理特点,既能够疏散表邪,又能够清解里热,同时还能够调和气机,使机体恢复平衡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并不是孤立的外感病类型,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在实际临床中,患者的病情往往错综复杂,可能同时出现多个经证的症状,或者在不同的经证之间相互传变。因此,中医医生在辨证施治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灵活运用六经辨证的理论和方法,以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