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郭绍华的回答。
郭绍华微微一怔,随即挺直腰板,声音坚定有力:“关副部长,我愿意!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我都愿意为国家的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
关麟满意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欣赏的光芒。
郭绍华的发言简短而有力,他感谢厂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与支持,表示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技术难题等待他们去攻克。
杨厂长在台上眉飞色舞,春风得意。
冶金部的领导对轧钢厂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赞赏了他在高炉改造和易中海事件中的果断处理。
会后,几位领导私下交谈,杨厂长频频点头,笑容满面。
厂里很快传出消息,杨厂长可能即将调任更高的岗位。
庆功会结束后,工人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回到各自岗位。
改造后的车间焕然一新,少了刺耳的噪音,少了呛人的粉尘,环境较之前好了不少。
“郭科长,太谢谢你了!”一位老工人激动地握住郭绍华的手,“以前下班回家,我老伴总说我身上一股烟味儿,耳朵也不好使。现在好了,车间干净多了,说话都不用扯着嗓子喊了!”
“是啊!”另一位工人附和道,“现在干活儿都有劲儿多了!昨天我们班产量又创新高!”
郭绍华笑着与工人们一一握手,心中充满成就感。他漫步在焕然一新的车间,看着工人们精神抖擞地操作机器,感到一切付出都值得。
而在这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有一个人格格不入。
易中海独自一人站在工具室门口,领取了一把扫帚、一个拖把和一个水桶。
工具保管员递给他东西时,眼中满是鄙夷。
“易师傅,这是你的新'武器'了,哈哈!”保管员大声说道,故意让周围的人都听见。
几个路过的工人停下脚步,打量着这位曾经的八级钳工,窃窃私语,脸上挂着嘲讽的笑容。
易中海低着头,接过清洁工具,手指微微颤抖。
他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扎得他浑身发痛。
他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走向第一车间的公共厕所。
那里臭气熏天,几十年的污垢积累在墙角和地砖缝隙中,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
厕所门口贴着一张新的告示:
“易中海同志义务清洁岗,每日必检,不合格者重做。”
底下还有一行小字:
“监督电话:技术科 分机号123”
易中海看到这张告示,身体不由得一颤。
清洁岗也就罢了,竟然还要由技术科来监督检查!
这不是羊入虎口嘛!
他咬紧牙关,提起水桶,推开了厕所的门。
恶臭扑面而来,他不由得后退半步,眼中闪过一丝绝望。
庆功宴的热闹持续到深夜才渐渐散去。
郭绍华没有立刻回家,而是拿着一份厚厚的文件夹,敲响了杨厂长办公室的门。
办公室里还亮着灯,杨厂长正在伏案处理文件,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喜色。
看到郭绍华进来,他放下笔,热情地招呼:“绍华,快坐!今天你可是咱们厂最大的功臣!”
郭绍华笑了笑,将文件夹放在桌上:“杨厂长,庆功是大家的功劳。我来是想向您汇报一下鼓风系统改造的后续工作,顺便……还有个想法,想跟您聊聊。”
杨厂长拿起文件夹,翻开第一页,是《红星轧钢厂鼓风系统改造工程总结报告暨后续维护方案》,里面详细记录了各项数据、操作规程和维护要点,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好!好啊!”杨厂长连连点头,“这份报告做得非常详尽,后续工作就按这个方案执行。”
郭绍华点点头,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变得郑重起来:“杨厂长,鼓风系统的改造只是第一步。我在这次改造过程中发现,我们厂的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杨厂长放下报告,来了兴趣:“哦?具体说说。”
郭绍华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锐利:“我们目前的生产模式,能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比如高炉、加热炉产生的大量高温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这不仅污染环境,更是巨大的能源浪费。”
“这些余热,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回收利用,用来发电或者供暖。”
“还有,各个车间的用电、用气、用水,缺乏统一的监测和调配,很多时候都是粗放式管理。如果我们能建立一套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精准控制,就能大大降低不必要的消耗。”
“更长远来看,我们甚至可以探索一些清洁能源的应用,比如利用厂区空地建设太阳能……”
郭绍华的声音不高,但每一个字都清晰地落在杨厂长耳中。
他越听越心惊,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置信的震撼。
余热回收?智能控制?清洁能源?
这些词汇,对杨厂长来说,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
他隐约在一些内部文件或者学习材料上看到过类似的提法,但那都是作为遥远的理论或者国外的先进经验介绍的,从未想过能在自己的厂里实现。
郭绍华描绘的蓝图,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改造范畴。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颠覆性的能源优化方案!
如果真能实现,红星轧钢厂将脱胎换骨,走在全国工业企业的前列!
杨厂长猛地站起身,双手撑在桌子上,紧紧盯着郭绍华:“绍华!你说的这些……可行性有多大?需要多少投入?”
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这不仅仅是节能降耗,提高效益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工业发展方向、关系到他个人政治前途的大事!
郭绍华迎着杨厂长灼灼的目光,平静地回答:“技术上是可行的,国际上已经有相关实践。投入方面,初期确实不小,但从长远来看,节约的能源成本,几年内就能收回投资,并且持续产生效益。最关键的是,这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
杨厂长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感觉自己仿佛看到了红星轧钢厂,乃至中国钢铁工业的未来。
他停下脚步,用力一拍桌子:“干!绍华,你这个想法太好了!太重要了!我全力支持你!”
“你尽快把详细的方案做出来,需要什么资源,需要哪个部门配合,你直接跟我说!我亲自协调!”杨厂长斩钉截铁,“资金方面,我马上去部里汇报,去争取专项资金!这么好的项目,部里没有理由不支持!”
得到厂长的全力支持,郭绍华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但他清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能源系统的全面优化,涉及范围之广,技术难度之高,远超之前的鼓风机改造。
这需要协调生产、设备、动力、基建等多个部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顶尖的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