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四合院:一切从劳改贾张氏开始! > 第115章 外出调研的想法

团队初具规模后,郭绍华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同志们,这个项目不仅关系到我们厂的未来,也可能成为全国钢铁行业的标杆。压力很大,但机遇也前所未有。”

他环视众人,语气坚定:“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是行业精英,都有能力创造奇迹!”

会议室内爆发出热烈掌声,所有人眼中都燃起了斗志的火焰。

然而,在随后的具体方案讨论中,分歧开始显现。

年轻工程师们倾向于采用最新技术,而老工程师则更强调稳妥可靠。

“这套控制系统必须用最新的神经网络算法!”年轻工程师李明坚持。

“太冒险了!传统pId控制更可靠!”老工程师张师傅反对。

眼看气氛紧张,郭绍华适时介入:“两位都有道理。这样吧,我们可以设计双系统架构,主系统用新算法,备用系统用传统控制,互为冗余。这样既创新又可靠,如何?”

双方恍然大悟,连连点头称是。

随后几天,郭绍华亲自带人深入各车间,一一排查能源消耗点。

\"郭总工,您看这些锅炉,建厂时就用的,耗煤量大得惊人。\"老李指着那几台冒着黑烟的庞然大物。

郭绍华蹲下身,捡起块煤渣掂了掂:\"浪费,太浪费了。\"他转向团队成员,“同志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锅炉总是黑烟滚滚,热能利用率却不到六成?”

年轻工程师小张挠头:“煤质问题?”

“不全是。”郭绍华走到锅炉旁,“看这个燃烧室设计,气流混乱。煤粉进去后,燃烧不充分,热量损失严重。”

他拿起粉笔,在锅炉外壳上画出设计草图:“我们可以利用气流动力学原理,在燃烧室内增添导流板和二次风道,形成旋涡燃烧区!通过这样的改造,气流会形成漩涡状,煤粉停留时间延长,燃烧更充分,热效率至少能提升两成!”

“这...‘旋风燃烧法’?”从外厂调来的李工程师惊讶道。

郭绍华笑着点头:“没错,但我们做了简化。不用整套更换设备,只需在原有锅炉基础上加装导流构件。材料就用厂里的废钢板,叫车间师傅们按图纸加工就行。每台锅炉成本不超过200元,省下的煤,一个月就能回本!”

他又带队来到室外管道区:“还有,我们的蒸汽管网保温太差。用普通石棉保温层,热损严重。”“我们可以用一种‘多层反射式保温法’。”他解释道,“用多层薄铝箔和玻璃棉交替包裹,每层之间留有空气间隙。铝箔反射热辐射,空气层阻断热传导,成本低却能减少六成热损!”

两周后,第一批改造完成的锅炉和蒸汽管道投入使用。

效果立竿见影,锅炉燃煤用量下降了近20%,蒸汽管道沿线的温度也明显降低。

杨厂长得知消息,乐得合不拢嘴:“好啊!郭总工,你这几招‘土法上马’,真是立竿见影!”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浮现。

在一次数据汇总会上,负责轧钢车间的工程师老王面露难色:“郭总工,锅炉和管道节能效果明显,但我们车间几台大型轧机的电耗还是居高不下,特别是启动和变速时,电流冲击非常大,不仅耗电惊人,对电网冲击也大。”

“还有那几座加热炉,虽然外部做了保温,但炉体本身的散热和烟气带走的热量依旧是个大头。”

“咱们这些‘小改小革’,对这些大家伙来说,效果有限啊。”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大家都意识到,基础节能容易做,但真正核心的、能耗巨大的设备才是难啃的硬骨头。

这些设备的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简单的修修补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郭绍华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沉吟片刻:“老王说得对。基础节能我们做到了,但这只是第一步。要实现系统性的优化,特别是针对大型电机和高温炉窑这种核心设备,光靠我们自己闭门造车,恐怕效率不高,还可能走弯路。”

郭绍华眉头一皱,他深感闭门造车的局限性,光靠现有的技术储备和厂内经验,想啃下这些硬骨头,难度极大。

恰在这时,他想起了先前看过的一份内部交流简报。

简报上用加粗的字体提到了几家兄弟单位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其中,“前进钢铁厂”在转炉余热回收利用方面的经验被特别点名表扬。

虽然措辞有些含糊,带着宣传的口吻,但“余热回收”这四个字像火花一样点亮了郭绍华的思路。

前进厂?在他的印象里那是一个规模比红星小不少的地方厂。

一个地方小厂,他们都能搞出名堂?

这让他更加确信,必须走出去,亲眼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哪怕只是去伪存真,也比自己瞎琢磨强。

他抬起头,看向众人:“我考虑,我们是不是应该走出去,看看其他先进的兄弟单位是怎么做的?”

“特别是那些在电机调速、变频技术或者工业炉窑余热深度回收方面有经验的厂子。”

杨厂长立刻表示赞同:“有道理!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技术,要学习先进经验!郭总工,你这个想法很好,需要去哪里调研,厂里全力支持!”

角落里分管财务的王副厂长轻哼一声,慢悠悠地开了口:“郭总工啊,这个想法是不是有点……好高骛远了?项目刚开始,资金本来就紧张,这一下子又要搞调研,差旅费可不是小数目。”

他端起搪瓷缸子,吹了吹浮沫,“再说了,咱们红星轧钢厂在京城,乃至全国,那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厂,技术实力摆在这里。”

“那个前进厂,我听说过,就是一个地方小厂,能有什么真材实料值得我们大老远跑去学?别是听风就是雨,被人家几句宣传口号给唬住了吧?”

王副厂长的话引起了一些老同志的附和,他们也觉得红星厂的技术底子厚,没必要去向小厂“取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