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平首先将官方报表上的主要设备能耗数据,按照时间段录入自己绘制的表格中。
电炉的耗电量、转炉的氧气消耗量、加热炉的煤气消耗量……官方数据呈现出一片“稳中有降”的良好态势,尤其是在几个重点宣传的节能改造项目投入运行后,能耗曲线更是出现了显着的、平滑的下降。
接着,他开始处理那些原始草稿。
这是一项极其繁琐和考验耐心的工作。
草稿上的字迹潦草,记录格式不统一,有些关键数据甚至模糊不清,需要反复辨认和推测。
他需要将这些零散的、真实的物料消耗数据,如电极、耐火材料、氧气、合金等,与官方报表上同一时间段的设备运行状态和能源消耗进行匹配和对比。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灯光下,周正平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时而眉头紧锁,在草稿纸上飞快地演算;时而拿起计算尺,精确地进行核对;时而又停下笔,盯着两份数据对比,陷入沉思。
初步对比下来,一些小的出入和疑点开始浮现,但似乎都在“统计误差”或者“记录不规范”的范畴内,还不足以形成致命的破绽。
“难道是我想多了?”周正平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感到一丝挫败。
但他想到了师傅郭绍华那信任和期待的眼神,想到了前进厂那些人言语间的闪烁其词和过度的戒备,他咬了咬牙,重新打起精神。
“不,一定有问题!”
他决定改变策略,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数值对比,而是尝试从更深层次的冶金原理和能量平衡角度进行分析。
他开始根据草稿上的电极消耗量,反推电炉在对应时间段内的可能冶炼强度和电耗;
根据耐火材料的更换频率和损耗情况,判断炉子的实际运行温度和热损失;
根据氧气和煤气的消耗记录,结合钢种和工艺要求,估算理论上的能源需求。
这是一个更复杂、更精密的计算过程。
周正平全神贯注,大脑高速运转,计算尺在他手中灵活地滑动,草稿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数字。
夜越来越深。
就在周正平感到自己的精力快要耗尽,眼皮开始打架的时候,一个关键的矛盾点突然跳入了他的视线!
他猛地坐直了身体,眼睛瞪得溜圆,反复核对着两组数据。
没错!
问题就在这里!
他发现,在官方报表显示某个电炉进行“节能平稳运行”的时间段内,能耗曲线平滑得近乎完美。
然而,王科捡来的那张不起眼的草稿纸却清晰地记录着,就在同一天,同一个班次,这台电炉的电极消耗量出现了一个异常的、远超正常水平的峰值!
电极是电弧炉炼钢的主要消耗品,其消耗速度与冶炼电流、电弧稳定性、送电制度等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电极消耗量的大幅增加,必然对应着更高的冶炼强度或者不稳定的运行工况,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实际电耗的显着上升!
绝不可能出现电极消耗飙升,而电耗数据却平稳下降的“奇迹”!
这完全违背了基本的冶金常识和能量守恒定律!
“找到了!”周正平激动得心脏怦怦直跳,他顺着这个突破口继续深挖下去。
很快,他发现了更多类似的问题。
官方报表上的煤气消耗数据,与草稿纸上记录的加热炉实际运行时间和物料加热需求量,存在着至少15%到20%的巨大缺口!
而且这种缺口毫无规律,波动极大,完全不符合稳定生产状态下的能源消耗逻辑。
“师傅!师傅!”周正平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猛地站起身,冲到窗边正在闭目养神的郭绍华面前。
郭绍华睁开眼睛,看着周正平因为激动而涨红的脸,平静地问道:“有结果了?”
“有了!重大发现!”周正平将几张写满计算结果的纸摊在郭绍华面前,指着上面的数据,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您看这里,三号电炉,官方报表显示3月15号到17号,能耗持续平稳下降。但这张原始记录显示,这三天的电极消耗量比平时高了近三成!这绝对不可能!”
“还有这里,加热炉的煤气消耗,官方数据和我们根据草稿反推的理论需求量,差了将近20%!而且波动非常不正常!”
周正平越说越激动,语气斩钉截铁:“师傅,数据完全对不上了!缺口太大了!这绝对不是什么统计误差或者记录疏忽!”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郭绍华:“问题百分之百出在能源计量环节!他们的煤气表、电表,或者连接这些仪表的监控采集系统,肯定有大问题!”
“要么是计量仪表本身老化失准,要么是被人动了手脚,根本没有反映真实的消耗数据!”
“要么,就是有人在数据进入监控系统后,从软件层面进行了篡改!”
周正平的分析清晰、逻辑严密,直指问题的核心。
郭绍华听完,一直紧锁的眉头终于缓缓舒展开来。
之前的种种疑点、猜测和试探,此刻终于汇聚成了一个清晰的焦点。
前进厂精心编织的“节能神话”,其最大的破绽,很可能就隐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计量仪表和监控数据之中。
他们不再是无头苍蝇,目标已经明确。
“好,很好。”郭绍华赞许地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正平,辛苦了。”
拨云见日,方向已明。
然而,就在郭绍华和周正平准备进一步讨论如何核实计量系统的问题时,一阵突兀的敲门声打破了深夜的寂静。
咚咚咚。
敲门声不急不。
郭绍华和周正平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警惕。
这么晚了,会是谁?
旅馆老板?不太可能。
难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