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明风再起 > 第175章 传国玉玺

明风再起 第175章 传国玉玺

作者:浮世蒹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1 12:52:07 来源:小说旗

事件倒回到天聪九年。

天聪九年深秋的哈喇温山,狂风卷着砂砾拍打在林丹汗的金帐上。这位成吉思汗嫡系后裔盯着案头裂成两半的玉玺,突然抓起鎏金酒壶砸向跪地的萨满:\"长生天若真有灵,为何让察哈尔的草场三年无雨!\"

帐外传来海东青的厉啸,镶蓝旗前锋济尔哈朗的兵马已出现在三十里外。林丹汗的掌心摩挲着玉玺断裂的\"受命于天\"四字,忽然想起十年前在归化城外的占卜——老喇嘛说这方元顺帝北逃时带走的传国玺,终会引来群狼噬主。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最初传国玉玺的前身是和氏璧。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块石头,认为是美玉,想献给楚王。但先后历经楚厉王、楚武王,都被认为是普通石头,卞和还因此被砍去双脚。直到楚文王时,石头被剖开,果然是美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后来,和氏璧到了楚威王时,被赏赐给相国昭阳君。昭阳君在家中举办酒宴庆贺时,和氏璧被盗走消失。几十年后,赵国宦官缪贤在集市上发现有人出售美玉,经鉴定就是和氏璧,随后献给了赵惠文王。

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嬴政命人将和氏璧雕琢成一方印章,上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雕出五条龙的印钮,并下令将这方印章叫作“传国玉玺”。从此,传国玉玺成为皇帝专用的印章。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朝末年,刘邦率军攻入关中,秦王子婴将传国玉玺献给了他。此后,传国玉玺成为汉朝皇帝的传承信物。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想要得到传国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理性。玉玺掌握在元后王政君的手里,她对王莽篡位不满,一怒之下将玉玺砸在地上,砸缺了一角,王莽得了传国玉玺后,命人用黄金补上了缺损的部位。

新朝灭亡后,传国玉玺先后落入绿林军领袖更始帝刘玄、赤眉军领袖刘盆子之手。公元25年刘秀平定河北后在崤山剿灭赤眉军,获得玉玺并在洛阳登基建立东汉,玉玺继续传承。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袁绍带兵入宫诛杀宦官,段珪带着皇帝出逃,玉玺失踪。后来,孙坚率军攻入京城,在一个投井自尽的掌玺者身上获得传国玉玺,将其秘藏于妻子吴氏处。袁术得知后,强拘吴氏,夺走传国玉玺。袁术死后,汉臣徐璆获得传国玉玺,到许昌将其献给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汉献帝禅位给魏王曹丕,曹丕获得传国玉玺之后,据传命人在传国玺肩部刻隶书“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而即位为帝,国号晋,获得传国玺。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年),汉帝刘聪派大将刘曜攻克洛阳,将怀帝及传国六玺迁于平阳。后赵石勒谋反并于319年消灭前赵得到玉玺,他在玉玺右侧刻上“天命石氏”。后赵灭亡后传国玉玺落入冉魏皇帝冉闵手中,后冉闵之子冉智向东晋求救,交出玉玺,但东晋未出兵,冉智身死冉魏灭亡,玉玺又回到东晋。此后,传国玉玺在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政权中传承。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得到传国玉玺。隋朝灭亡以后,玉玺被隋炀帝的萧皇后带着逃亡到突厥。公元630年,大将李靖大败突厥,将萧皇后接了回来,唐太宗终于得到了传国玉玺。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天下大乱,玉玺流失。五代时期,后唐的最后一个废帝李从珂在被契丹击败以后**而死,据说他带着传国玉玺一起**,从此传国玉玺下落不明。虽然后世有多次“传国玺现世”的说法,但多被认为并非真正的传国玺。

北宋时,咸阳有百姓偶然捡到一块宝贝,经鉴定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传国玉玺。因为这个所谓的“祥瑞”,宋哲宗改元“元符”,以示庆祝。然而,这枚玉玺的真实性受到很多质疑,毕竟传国玉玺自五代时期后唐废帝李从珂**后便失踪,突然出现的这枚玉玺来源不明。

北宋灭亡后,玉玺落入金人之手,后来金人被蒙古所灭,玉玺又到了蒙古人手中。元朝灭亡时,这枚玉玺被带到了漠北,之后明朝便成了没有所谓传国玉玺的朝代。但这只是一种说法,关于元朝所拥有的这枚玉玺是否就是真正的传国玉玺,也无法确定。

明朝时期,由于一直没有得到传国玉玺,所以明朝的皇帝被称为白板皇帝,一些人动起了伪造的心思。成化年间,蒙古各部内乱,传国玉玺再次失去踪迹的消息传入明朝后,各地不断传出“出土玉玺”的消息,但这些大多是伪造的。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不顾历代皇帝只有八玺的成例,制作了 17 颗皇帝玺。永乐时新添了 4 颗,嘉靖时更是新添了 7 颗,达到了 28 颗。

后金满清时期,蒙古人林丹汗战败后,娜木钟将传国玉玺献给皇太极,为自己捞足了政治资本。皇太极有了这枚传国玉玺后,也觉得是天命所归,于是改后金国号为清,登基称帝。

\"大汗!鄂尔多斯部反了!\"亲卫长满都赉撞进金帐,肩头还插着半截箭杆。林丹汗猛地起身,腰间九宝玉带钩碰翻了酥油灯。火光跃动间,他看见羊皮地图上代表盟友的狼头标记正逐个熄灭,就像草原上被夜风吹散的篝火。

皇太极放下单筒望远镜时,镶黄旗斥候刚带回半块带血的鄂尔多斯腰牌。这位后金大汗用鹿皮手套捻了捻牌上未干的血迹,嘴角勾起冷笑:\"告诉多尔衮,把俘获的喀喇沁牧民往西赶。\"

十日后,正在青海湖避暑的林丹汗收到急报:喀喇沁三万户遭劫,镶蓝旗驱赶着数万妇孺向察哈尔核心草场逼近。镶金边的牛皮信纸上还沾着奶渣,这是多尔衮故意留下的羞辱。

\"长生天的子孙岂能见死不救!\"林丹汗的鎏金马鞭抽裂了舆图。五万察哈尔铁骑连夜开拔,却不知鄂尔多斯台吉额璘臣早已被皇太极用二十车铁器收买。当大军行至乌兰木伦河时,前锋突然陷入连环陷坑——这些伪装成草皮的深坑里,插满了用汉人工匠秘制的倒钩铁蒺藜。

镶蓝旗的牛角号在黎明时分响起。济尔哈朗的重甲骑兵从东侧缓坡压上,每人马鞍旁挂着三支毒烟火箭。林丹汗的亲卫队刚要反冲锋,西面突然竖起鄂尔多斯的白驼旗——额璘臣的叛军切断了水源。

大雪覆盖归化城时,林丹汗正发疯般翻找着传国玺。这座曾经的金帐王庭如今只剩断壁残垣,镶蓝旗的云梯还卡在城头女墙间。满都赉抱着被冻僵的幼子闯进来:\"大汗!科尔沁的奥巴带着皇太极手书...\"

林丹汗抢过镶着东珠的羊皮信,皇太极的满文笔迹如刀刻斧凿:\"予闻天命有归,今察哈尔气数已尽,不如献玺来降...\"他狂笑着将信纸掷入火盆,却见传国玺在火光中泛起血色纹路——那是三百年前元顺帝自大都北逃时,仓促间磕出的裂痕。

子时三刻,满都赉带着二十死士从西门突围。他们马鞍下藏着用羊胃制成的储水袋,却不知科尔沁的游骑早用海东青锁定了踪迹。当镶白旗多尔衮的轻骑出现在地平线时,林丹汗正在焚烧历代察哈尔汗的画像,传国玺在他怀中冷如坚冰。

\"拿酒来!\"随着最后的命令,三十坛波斯葡萄酒被倾倒在金帐四周。林丹汗将玉玺塞进幼子襁褓,转身时望见南方升起的狼烟——那是多尔衮焚烧成吉思汗八白室的信号。火把坠地的刹那,传了四百年的察哈尔金帐化作冲天火柱。

林丹汗的福晋娜木钟降了,多尔衮剖开白骆驼肚腹时,带血的传国玺正泛着诡异青光。这个镶白旗贝勒特意脱下甲胄,赤着上身完成献祭——按蒙古萨满的说法,如此才能平息战死者的怨气。三百步外,镶蓝旗的济尔哈朗正因争抢林丹汗妃嫔与部下拔刀相向。

蒙古实行“斡耳朵”制度(所谓“斡耳朵”本来是指宫殿或华贵的帐篷,这是成吉思汗时期就已经形成的制度,军队、领地、人口、牲畜以及财产,都由在“斡耳朵”里居住的人来统管。),而林丹汗的妻子们(一共是八个,也就是历史上的“八大福晋”)人人都是“斡耳朵”的统领者,也就是说她们不是一无所有的弱女子,而是掌握着大量牲畜、人口的富婆啊!

最终,娜木钟大福晋、窦土门福晋嫁给了皇太极;苏泰福晋嫁给了济尔哈朗;俄尔哲依图福晋嫁给了阿巴泰;苔丝娜伯奇福晋嫁给了豪格;斯琴图福晋嫁给了林丹汗的属下寨桑祁他特车尔贝;林丹汗的妹妹泰松公主嫁给了代善。

\"睿亲王,玉玺的裂纹...好像在愈合?\"通晓汉学的戈什哈声音发颤。多尔衮用雪水洗净玺面,惊见\"既寿永昌\"四字竟在月光下渗出金丝。他忽然想起沈阳城里的流言:得此玺者,当主华夏。

七日后,盛京郊外的祭天坛。皇太极接过玉玺时,多尔衮清晰看见兄长眼底的忌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