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了吗?”
小李探出头来看到后面的老李用力挥舞着手中的公文包示意,“行了!”
小李换挡启动油门,吉普车慢慢前移。
突然车子一阵震颤,停在原地动弹不得。
轮胎在湿地上不断打滑,很快就刨出四条沟痕,泥浆四处飞溅。
“停下,停下。”
老李急跑过来敲着窗玻璃,小李连忙松开油门,最终熄火停下。
小李下车一看轮子底下挖出的土沟和丝毫未动的巨石,脸上不禁泛起红晕。
理由说得越是自信,此时的脸就被打得多狠。
“首长!”
小李略带歉意地看着张胡子。
张胡子没有责备他,只是看着大石头,感到无奈。
头顶天空已快黑下来,他们在这耽误已经接近一个小时,如果再不解决问题,只有摸黑前行了。
另一边的孙强也颇为头疼,谁能想到这次遇到这么个难题。
如若不能及时清除障碍,影响交通后果可堪设想。
正在他思考解决方法时,有个人小声献策。
“什么建议?”
孙强有点将信将疑。
“可以再叫一辆车来帮忙试试看!”
孙强觉得可行点头赞同。“好,我去取车。”
说完后迅速返回拿另一辆车。
张胡子和两个同伴依然商量对策,并没阻止孙强回去取车。
如果不行的话,他们打算集合更多人力与车辆一起努力。
小李还提出可以往轮胎下垫些碎石,增加牵引力。
嗒嗒声响起来,从不远处传来熟悉的机器轰鸣。
张胡子觉得这个声音有点熟悉,就像农场里的拖拉机。
随后起身看见对面前开来一辆体型更大、更宽斗的拖拉机。
“这机器是从哪来的?”
小李也注意到这辆拖拉机,以他在农场的驾驶经验来看,小型拖拉机操作娴熟,但是眼前的大家伙却并不显得特殊,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之处。
“从没见过!”
钱主任凑近来看一眼后说,他此次任务就是向上汇报情况。
在此地,机械化设备虽是提倡使用的手段之一但质量实在差强人意。
“去看看吧。”
张胡子等人来到路边。
村民赵队长表示这是镇上给村里试用的一台新型拖拉机。
经过一番交流和实际操作演示,那台奇特的红星牌煤烧拖拉机引起了王老张等三人极大的兴趣。
通过观察和询问,三人了解到这台拖拉机会不仅能在动力上胜于吉普车,甚至能有效减轻人力和物力成本。
最终,在亲眼见证这台机器成功拉动顽固巨石的震撼情景之后,他们一致认同,这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大发现,或许会为未来农业生产的巨大改革铺平道路。
最后,在村庄外围,三人望着那辆停在一旁的拖拉机,内心满怀期待。
钱主任承诺回城后马上打听并研究有关这台新式设备的一切详细信息。
至于赵队长的小拖拉机(小宝)不但得到了众人的认可,更是让他们相信:如果这类高效的设备能够在农场大量投入使用,农业生产效率定将获得质的飞跃。
仓库即将饱和,原料钢铁堆积,人员招募面临挑战,一系列问题让管理层头疼不已。
工程师的工作已经够累,如今这些事务显得更加复杂。
不禁感到有些无奈,只好把脑袋趴在桌上。
曾以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会被大众接受,工厂也因此获利,然而现实并不那么简单。
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体意志,尤其是当地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即便在后世也难以避免这种现象。
杨明涛强打精神,开始认真审视文件,思索解决方案。
车间的问题不是秘密,尤其是在这样大规模的企业里,人多口杂,矛盾也越来越多。
不少人觉得,拖拉机的生产远不如预期那样美好,特别是在那些了解先进科技的人眼中,蒸汽机早已过时,柴油机才是未来趋势。
甚至有人推测十车间何时解散,新人是否要遣送回家。
而在九车间,张晓莉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机器,身旁是李华,正手把手地指导。
近期李华展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成为了车间里公认的勤奋工人。
他的团结和帮助为他赢得了口碑,逐渐弥补了过去的不足。
“听到了吗?听说十车间快支撑不下去了!”
张晓莉压低声音道,脸上浮现出一丝幸灾乐祸的表情。
自杨明涛成家立业后,张晓莉一度陷入失落。
看到对方幸福美满,她的怨恨日渐增长,但心里清楚这对杨明涛并没有什么用处。
只是每天目睹他家庭的和睦让她心生不满。
刘建国坐在办公室,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却充满忧思。
尽管新职务带来了尊重,若无业绩支撑则难以服众。
推广拖拉机成为当务之急。
上一次开会提议各工厂间交流拖拉机项目,没想到立刻遭遇反对,借口是忙碌不堪,无法腾出手脚。
作为新的领导,刘建国打算在厂内推行改革。
那些不愿担责、不积极工作的人将被清除出去。
现在最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
眺望窗外,他不由想起:“高处不胜寒”
此时秘书敲门通报,来自西北农场的王部长有电话找他。“西北农场需要一千台拖拉机!并且要在七月底前先交付两百台。”
这个订单如同及时雨。
杨佑宁与杨小涛建议大家加班加点完成订单,这不仅是机遇更是证明实力的机会。
他们分工明确,争取赢得这次大单并确保以后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而这一切努力的背后是为了振兴工厂,解决当前困境,并开创更辉煌的未来。
回到十一车间,工人们围聚在杨小涛面前,安静等待着他传达重要消息。
杨小涛深知责任重大,既要让大家振作起来又要保持信息准确。
虽然目前只是一通电话中的决定,但这也代表希望。
大家的干劲更高了,这样才有可能在两周内完成任务。
心里已经打好主意。
李向东清了清嗓子,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各位!”
“刚刚收到上级指示,西侧新开垦区向我们的钢铁厂订购了一千台拖拉机。”
李向东说完后,现场一片寂静。
“主任,一千台?”
张伟觉得自己听错了,这么多怎么可能!“确实是一千台!”
张伟瞪大了眼睛,“真的?”
李向东严肃地说:“上级要求我们在十天内生产出54台拖拉机,并凑齐100台发出。”
“我已经跟厂长说过了。”
李向东挥了挥手,“我们就说了俩字:拼了!”
“拼了!”
赵强高举手臂,众人不再有怀疑的余地。
因为李向东从不说谎。
既然大家都决定拼命,那就全力以赴吧!“拼了!”
大家异口同声喊着,决心这一次要扬眉吐气,打个漂亮的翻身仗,让那些羡慕嫉妒的眼光彻底改变看法。
“同志们,干起来。”
“干起来。”
周海涛也跟着喊了起来,工人们纷纷奔向各自岗位,每个人都精神抖擞。
李向东接过王小芳递来的文件,在请购单上签下名字:“让人去领取材料。”
王小芳立刻跑开。
李向东接着在另一份采购单上签了名,并递给张文博,“你去买些白糖,三四斤就好。
然后告知厨房今天要加班准备晚饭。”
张文博转身就跑。
李向东继续安排各项任务以保证生产顺利进行,随后脱掉外衣挽起袖子,迅速朝蒸汽机制造点走去。
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李向东也不例外忙个不停,脸上却始终带着笑容。
陈建放下手头工作,协调各方联系事宜。
泉城的汪厂长老早得到了消息,思考了好一会儿才消化。
合作开始时的确充满希望,但随着时间推移,现实并不如想象中的简单。
汪厂长所在的地方有自己的考虑,尤其是这里有其他竞争企业,自然不愿外来企业抢风头。
不过这次的千台订单是个难得机遇。
“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汪厂长放下电话高兴地跳了起来。“小牛,小牛——”
当天下午,李向东和陈建坐上吉普车离开工厂后再未归来。
等晚上工人下班,十一车间依然忙碌着。
平时常驻保卫的人也没见到来,让不少员工感到有些失落。
此刻关于一千辆拖拉机的消息迅速传遍工厂,引发强烈反响,如同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泛起层层波澜。
次日凌晨,李向东骑行返回家中四合院。
尽管大门紧闭,但在智能系统的帮助下,借助小薇的帮助开了门,轻松进到院子里。
院子前面的阎福贵听到声音抬头看了看并未理会。
今天的工人带来了新消息:拖拉机成了热点产品,这几天会持续加班干活。
其他人员按照他的安排分成两班倒轮值。
晚上八点结束的那班是年轻壮小伙,在赵强带领下工作至次日清晨八点;白班的是几位老职工因体质不如年轻人选择上午时段上班。
尽管自愿报名但大部分老年工人建议他仍坚持白天,以利于处理突发事件。
事实上杨东升为主任后的手艺越来越精湛,令人敬佩不已。
而这也得益于自身工程师技能的提升。
回家后见到妻子与孩子早已入眠,连隔壁房间里都安静得很。
他在轻柔洗脸完毕便来到孩子们房间,仔细查看孩子睡眠状况并用脸颊轻轻碰触他们的小脸蛋以表达关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