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九五豪门兄妹的财富征途 > 第14章 星火燎原的时代回响

1997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刺破杭城的晨雾,星宁集团总部大厦的玻璃幕墙折射出璀璨光芒。沈浩然站在40层总裁办公室,凝视着电子屏上不断跳动的数字——阿里巴巴的股票市值在开盘瞬间冲破789亿大关,这个数字如同一记重锤,敲开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新纪元。

\"沈总,央视记者已经在楼下等候!\"助理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各大媒体都在报道阿里巴巴的神话,所有人都在问,当年是谁慧眼如炬投下20亿?\"沈浩然微微颔首,目光落在办公桌上那张泛黄的合影——1995年西湖边的小饭馆里,马云举着啤酒杯开怀大笑,背后是斑驳的墙壁与简陋的桌椅。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位于湖畔花园的办公室里,欢呼声几乎掀翻屋顶。马云握着电话的手微微颤抖,听筒里传来沈浩然沉稳的声音:\"马兄,恭喜!\"短暂的沉默后,马云的声音带着哽咽:\"老沈,你知道吗?当年你送来的20亿,不是钱,是救命的氧气。\"

杭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热议着这个商业奇迹。\"20亿换789亿!这是什么神仙投资眼光?\"证券交易所里,股民们盯着大屏幕议论纷纷;茶楼酒肆间,富商们争相打听\"沈浩然\"的来历;高校课堂上,教授们将这个案例写进教案,作为风险投资的经典范本。

沈浩然却保持着一贯的低调。他将阿里巴巴的成功归结为\"时代的馈赠\",在接受采访时总是说:\"我只是在合适的时间,遇见了一群有梦想的人。\"但熟悉他的人知道,这份淡定背后,是超越时代的远见与胸怀。星宁集团内部,他特意组织了\"创新孵化基金\",鼓励员工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模式,\"不要怕失败,要敢于为未来下注。\"

1997年春节前夕,马云带着阿里巴巴团队登门拜访。云栖别院的庭院里,红灯笼高高挂起,沈舒正在教马云的女儿写春联。\"沈总,这是我们的年报。\"马云递上厚厚的文件,\"按照约定,我们拿出净利润的15%成立了中小企业扶持基金。\"他望着沈浩然,目光坚定,\"你当年说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我们一刻也不敢忘。\"

晚宴上,沈浩然与马云谈起未来规划。\"电子商务只是开始。\"马云指着窗外的星空,\"我想打造一个商业生态系统,让中小企业在这个平台上自由生长。\"沈浩然若有所思:\"这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和金融服务。星宁愿意开放技术平台,提供支付、物流等配套服务。\"两人举杯相碰,清脆的声响在夜空中回荡,仿佛预示着更宏大的合作即将展开。

这一年,星宁地产的\"江南里\"项目正式开盘。与阿里巴巴的成功形成呼应,这个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美学的社区同样引发轰动。购房者不仅能通过阿里巴巴的平台在线选房,还能享受星宁金融提供的低息贷款。\"互联网 房地产\"的创新模式,再次展现了沈浩然对商业趋势的精准把握。

国际资本开始将目光投向杭城。摩根士丹利、高盛等金融巨头纷纷抛出橄榄枝,希望与星宁集团合作。沈浩然却保持着清醒:\"我们不做资本的奴隶。\"他拒绝了多笔溢价收购邀约,转而将资金投入研发中心,\"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我们要把根扎在创新的土壤里。\"

1997年7月,香港回归的喜讯传遍神州大地。沈浩然站在星宁集团新落成的科技研发大楼前,看着工人们悬挂庆祝横幅。手机(bp机)突然震动,是沈逸发来的消息:\"哥,阿里巴巴计划拓展国际业务,需要跨境支付支持。\"他嘴角上扬,回复道:\"启动'丝路计划',让世界看到中国企业的力量。\"

深夜,沈浩然独自坐在书房,翻开泛黄的《资治通鉴》。烛火摇曳中,古老的智慧与眼前的商业奇迹交织。他想起1995年重生时的忐忑与不安,如今却已在时代的浪潮中留下深深的印记。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亚洲金融危机即将来袭,互联网泡沫也在酝酿,更大的挑战与机遇正等待着他和他的星宁集团。

窗外,杭城的灯火璀璨如星河。沈浩然望向远方,目光坚定而深邃。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他将继续以超前的眼光、博大的胸怀,书写属于中国民营企业的传奇篇章。而阿里巴巴的成功,不过是这场波澜壮阔的商业史诗中,最动人的序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