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九五豪门兄妹的财富征途 > 第27章 鹏城拓荒:特区热土上的新征程

2000年1月22日,杭城的寒意尚未消散,沈浩然已站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的落地窗前。透过玻璃,远处塔吊林立的工地与鳞次栉比的高楼交织成一幅充满张力的城市图景。这座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特区,正以惊人的速度吞吐着来自全球的资本与梦想,而沈浩然此行,正是要在这片热土上开启星宁集团的全新版图。

“沈总,深圳发改委的王主任已在贵宾厅等候。”助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沈浩然整理了下西装,迈步走向接机口。握手寒暄间,王主任开门见山:“沈总,深圳正处于二次腾飞的关键期,尤其是前海、后海等区域的开发,急需像星宁这样有实力、有创新力的企业加入。”

当天下午,沈浩然便乘车前往前海自贸区。车窗外,伶仃洋的海风裹挟着咸涩气息扑面而来,滩涂上成片的红树林在风中摇曳。“这里将建成国际金融区、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王主任指着规划图介绍,“但目前基础设施薄弱,配套不足,需要有魄力的开发商打造标杆项目。”

沈浩然凝视着荒芜的滩涂,脑海中已勾勒出未来的蓝图:“王主任,星宁想在这里打造一座‘未来之城’——集智能写字楼、生态住宅区、跨境贸易中心于一体,全部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太阳能、地热能、雨水回收系统全覆盖。”他调出平板电脑上的3d模型,“比如这栋300米高的地标建筑,外立面是会呼吸的光伏幕墙,内部配备磁悬浮电梯和智能物流系统,连地下车库都能实现无人驾驶泊车。”

王主任的眼中闪过惊喜:“沈总,这完全符合深圳的发展定位!但如此大规模的开发,资金和周期都是挑战。”

“资金方面,星宁自有50亿启动资金,还能联合金融机构发起专项基金。”沈浩然自信地说,“至于周期,我们有自主研发的智能建造系统,能将工期缩短30%。”他想起星宁地产在杭城的成功经验,那些创新的建筑技术和管理模式,此刻正等待在深圳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回到酒店,沈浩然立即召开视频会议。星宁集团的核心团队齐聚“云端”,沈逸推了推眼镜:“哥,我建议与腾讯合作,将前海项目打造成‘互联网 智慧社区’。比如用qq账号实现门禁、缴费等功能,开发虚拟看房系统,让购房者身临其境。”

沈舒则在屏幕那头举着设计稿:“我想把岭南骑楼元素融入建筑,再加上空中花园和垂直绿化,既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感!”

会议持续到深夜,最终敲定了“星宁·前海未来城”的整体规划。沈浩然在计划书扉页写下:“特区精神,敢为天下先。星宁要做的,不仅是盖房子,更是为城市注入灵魂。”

三天后,星宁集团与深圳市政府正式签约。签约仪式上,沈浩然的发言掷地有声:“1980年,深圳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震惊世界;2000年,星宁愿与深圳携手,用科技与创新书写新的传奇。”台下掌声雷动,闪光灯此起彼伏,媒体的镜头聚焦在这位来自杭城的商业新贵身上。

项目启动当天,沈浩然站在奠基仪式的主礼台上,挥动金铲,为第一根桩基培土。远处,勘探队的机械轰鸣声响彻云霄,施工图纸上的线条即将化作真实的建筑。他想起重生前在历史课本上读到的深圳故事,那些拓荒者用血汗铸就的奇迹,如今将由他和星宁集团续写新篇。

随着项目推进,星宁集团的影响力迅速辐射开来。在深圳人才市场,“星宁未来城”的招聘展位前排起长队,建筑设计师、智能工程师、金融分析师等高端人才争相投递简历;在香港中环的写字楼里,地产商们纷纷打听星宁的开发模式,甚至有外资企业主动提出合作意向。

2000年的深圳,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当星宁集团的塔吊在特区的天空下升起,当第一块光伏板在工地上安装完毕,沈浩然知道,这不仅是一次商业冒险,更是对城市未来的庄严承诺。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土地上,星宁集团将以建筑为笔,以科技为墨,在世纪之交的浪潮中,绘就属于中国地产的壮丽画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