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年代1944:我有空间囤货种田 > 第9章 一封信的作用

年代1944:我有空间囤货种田 第9章 一封信的作用

作者:甯青兕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23 01:40:22 来源:小说旗

集市上比想象中的要热闹一些,可能是因为在县城边上,日子虽然艰难,但是城里还是要比农村好上那么一点。

粮食就不用想了,老百姓自己都不够吃,而且这生意就不是普通百姓能做的。

农户出来摆摊,卖的也是一些蔬菜,野果,鸡蛋也很少。

也有屠户过来摆摊卖猪肉鸡肉,活的家禽家畜就别想了。

别说是没有,就是有也带不进来,早被征用了。

手艺人卖荆条编的篮子,筐,高粱杆编的篦帘儿,坎儿,扫帚。

木匠、铁匠也出摊儿卖货,不过主要的活计还是修理。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才是常态。

针头线脑,锅碗瓢盆,杂耍卖艺,算命风水,卖药看病,倒是很齐全。

来到卖小吃的地方,包子,面条,饽饽,豆腐脑,油条是没有的,没人敢弄一锅油出来摆摊的。

刘德信找到卖主食的小贩边上,攀谈了几句,搭了个伙。买包子饽饽,推荐下凉粉,买凉粉捎带上主食。

这边说包子,其实就是馒头,也是杂合面的,带馅儿的就叫馅包子了。

刘德信支起摊子,这凉粉是能带回家自己弄着吃,也可以在这儿给你拌好了吃。

餐具不多,自家做的筷子、木碗,一把菜刀,一个案板,调料齐全。

这收钱肯定都想要大洋,禁了很久但是老百姓还是认它,不过小本生意大洋是找不开的,有铜子儿就差不多了。

至于边区票,倒是坚挺,在这儿是不敢拿出来公开用的,私底下交易还行。

至于法币、储备券什么的,能不收就不收,收了就得赶紧花掉,不然擦屁股都嫌纸硬。最近又传过来什么金圆券,法币更不值钱了。

没到晌午的时候,刘德信就处理的差不多了,扛着担子逛一逛集市,赶紧把钱换成东西。还真找着了好东西了,从一个卖菜的农户那买到了几斤黄豆。

忙活半天,没剩几个大子儿,刘德信也没心情在逛了,索性直接回了姥爷家。

这次开门的是表哥王平,见到刘德信很高兴,接过担子就往里走,吵吵着要好好喝几杯。

大妗子带着表嫂,在厨房里忙活着,姥姥在里屋照顾着孩子。

刘德信进屋,先一一的打了招呼,又走到里屋找姥姥,拿出在集上买的两个糖人,给侄子玩。

俩毛头小子舔着糖人,乐得眼睛都眯起来了,然后被他们老爸一人后脑勺来一下,催着喊人。

菜弄好了,白菜炖粉条,小葱拌豆腐,干粮是杂合面包子。

一瓶散装白酒,还有个下酒菜煮花生米。

女眷和孩子在堂屋吃的,刘德信四个人则是在里屋炕桌上边喝边吃。

虽然不喜欢喝白酒,不过也不讨厌,也不去扫兴,就陪着喝了起来。

几杯酒下肚,大舅问起了买卖的事儿。

刘德信晃了晃头,“现在越来越难做,好多东西都是管制的,这价儿还一天一个样。这次都是做的山药的,豆子都不好买了。”

“小鬼子虽然是兔子的尾巴,但是越这时候搜刮的越狠。”王平这说的有水平,感觉也学了不少啊。

“出去不要瞎咧咧。”大舅瞪了他一眼,“县里也不咋样,要不就去保州城里看看,或者找个活儿干着?”

姥爷抿了一口酒,严肃的说道:“去城里,招子要亮着点,别揽事儿;找活儿的时候,也要注意背景,粘上臭狗屎,小心被找后账。“

这确实是经验之谈,城里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乱的一笔。

刘德信更知道过一年小鬼子就滚蛋了,到时候光头过来接收,手底下那些玩意儿可不会管老百姓生活艰辛,能逮着理由,绝对把你榨干净。

“要不你晚上就在这住吧,明天我跟你去保州。”大舅喝得有点上头,说话都不利索了。

“带你认认路,帮你掌掌眼,能进货就进货,能找活就找活,也看看能不能去那卖东西。”

虽然这个认路确实是问题,刘德信还是赶忙推辞,

“大舅,还是不了。不回去,我妈该担心了。我都这么大了,自己跑一趟就行。”

八十年后去市里的路走了很多年,但都是坐车,还有地图导航。

现在可没那些,一路上也没法看标志性建筑认路。

本身自己就是个路痴,知道车站出门是西广场,但是大脑下意识定位就是南,从东广场出去,还是认定是南。

看到方方正正的建筑,直接默认是坐北朝南……

当年毕业去津门工作,出门总是转向,就特么没有一条路是直的,太不友好了。

“那就明天我过去,再找几个人,把这事儿办了。”大舅拍了拍刘德信肩膀,

“我跟你说,这次没准儿咱爷俩能发个财。昨天做梦梦见脖子,胳膊腿上,身上都缠了大长虫。这不就是长财神进家门了么,正好你又过来,说起做买卖的事儿。”

看来真是喝多了,刘德信随口应付着,借口下午要回去,就撤了酒碗,专心吃菜了。

酒足饭饱之后,就在姥爷屋里躺着睡了一觉。

日头西转,刘德信醒了之后,告别了姥爷一家,拿上东西往家走去。

还是沿着十八道沟,奔跑吧,骄傲的少年!

来到西院家门口,敲了敲门,奶奶的声音传来了,“来了,谁啊?”

然后哗啦一声,旁边正院门口大门开了。

刘德信有点纳闷,走过去看到奶奶在门口站着,手里还拿着一封信。

“奶奶,怎么走这边了?我妈他们呢?”

老太太一看是小孙子,神情轻松下来,赶忙让进来,关好大门。

“都在家呢,没事儿。”老太太边走边说,“前半天你走了以后,来了一帮顽固军,哐哐砸门,说是要搜抗日分子。”

顽固军就是黄狗子,光头那边投靠过来的伪军,这几年成建制的投敌。

“那些狗日的多不是东西,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活几年,赶紧让你妈和大嫂,带着孩子去地道躲着了。老三也让跟着下去了,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抓壮丁。”

刘德信放下扁担,扶着老太太走进中院,“您没事儿吧?怎么打发他们了?”

老太太递过手里那封信,“靠的是这个,你大哥之前送过来一封信。”

“他在那边当上随军医院的院长了,除了写信报了平安,还写了这个,自报家门,让军中同袍照顾下。要是黄狗子过来,就拿出来,小鬼子来就算了。”

老太太长出了口气,“今天带队的看了,挺客气的走了。以前也用过,你说老大他到底是哪国的?”

刘德信赶忙安慰道:“奶奶放心,大哥是咱们这国的。黄狗子之前和他们是一边的,这是不想做绝,留点香火情。”

“以前怎么没听您说过信的事儿?”

“这事儿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容易出人命的。”

“还有你二哥参加八路以后,也托人送过来一封信。”

听完老太太说完,刘德信都得说一声好家伙。

二哥去打鬼子了,托组织的人送信保平安,最后自己家还成了堡垒户了。

牲口棚那边的地道,就是用来安置地下组织的,只是这几个月来家里事情不断,对方也在这边活动,就没怎么启用过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