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李世民本是龙尊王佛转世,为的就是谋划佛教的大兴。此时的他虽然还未恢复前世的记忆和修为,但冥冥之中天数早已注定了一切。
唐太宗李世民为祖龙转世,本身就有龙气,又经过准提用崆峒印为其收集人皇气运,终于在玄武门之变,夺得大唐国帝位。李世民登基称帝之后,便在大唐国广修佛庙,提高僧侣的地位,请高僧讲演佛法。对道家,却是放任自流,一时佛法压过道家,呈欣欣向荣之态。
这个时候,金蝉子转世的唐僧才被李世民请到长安开始传播佛法。这日,唐僧登坛宣讲小乘佛法。观世音便与韦护尊者化作化个疥癞形容,身穿破衲,赤脚光头,将袈裟捧定,艳艳生光,往法会上走来。两人形象颇为特异,在法会上,很快就为唐太宗所察觉。
唐太宗觉得有趣,便请两人上来答话:“不知两位法师手捧袈裟,拿着锡杖,自己不将其穿用,反倒落得如此落魄,这是为何?”
观世音菩萨慧眼一观,只见李世民头顶龙气弥漫,色呈五彩,结成华盖,莲花旋转,一只巨大神龙俯卧其上,金光闪烁,散发着令人心悸的气息。
菩萨心中大定,打个稽首,宣个佛号,答道:“启禀陛下,此两物只有得仁德圣僧可用,贫僧如今愿将此宝卖出。若是仁德圣僧,此物不要一分,非仁德圣僧,袈裟价值五千两,锡杖价值二千两。”
菩萨化身看上去垂垂老矣,但是声音朗朗,宛若洪钟惊雷,令人精神大震。
唐太宗顿时来了兴趣,开口便问:“此两物有何神奇。只有仁德圣僧可用,卖得如此高的价钱?”
观世音答道:“这袈裟,龙披一缕,免大鹏蚕噬之灾;鹤挂一丝,得超凡入圣之妙。但坐处,有万神朝礼;凡举动。有七佛随身。这袈裟是冰蚕造练抽丝,巧匠翻腾为线。仙娥织就,神女机成。方方簇幅绣花缝,片片相帮堆锦。玲珑散碎斗妆花,色亮飘光喷宝艳。穿上满身红雾绕,脱来一段彩云飞……沿边两道销金锁,叩领连环白玉琮。”
“那九环锡杖又有何神奇?”
菩萨笑道:“我这锡杖,是那铜镶铁造九连环,九节仙藤永驻颜。入手厌看青骨瘦,下山轻带白云还。摩呵五祖游天阙。罗卜寻娘破地关。不染红尘些子秽,喜伴神僧上玉山。”
唐王闻言,即命展开袈裟,从头细看,果然是件好物,道:“大长老,实不瞒你,朕今大开善教,广种福田,见在那化生寺聚集多僧,敷演经法。内中有一个大有德行者,法名玄奘。朕买你这两件宝物,赐他受用,你端的要价几何?”
菩萨闻言,与韦陀合掌皈依,道声佛号,躬身上启道:“贫僧有愿在前,原说果有敬重三宝,见善随喜。皈依我佛。不要钱,愿送与他。今见陛下明德止善。敬我佛门,况又高僧有德有行,宣扬大-法,理当奉上,决不要钱,贫僧愿留下此物告回。”
唐太宗再三挽留,菩萨却是不理,径自离去。
太宗只能作罢,随即找来玄奘,拿着袈裟和九环锡杖给他看。玄奘一看袈裟,就知道这是何物,不过这场子还是要过的,当下不由得连胜称赞两件宝物了得。唐太宗听了大喜,只觉得自己目光不凡,当下朝玄奘说道道:“法师如不弃,可穿上与朕看看。”
玄奘随即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众人一看,不禁眼前一亮,好个庄严俊朗的佛子。众位大臣开口,纷纷赞扬: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
一番赞赏之后,佛门法会便接着开下去。
登坛开讲第七日,玄奘**完毕,见众人不肯离去,便念一会《受生度亡经》,谈一会《安邦天宝篆》,又宣一会《劝修功卷》。
观世音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只有大乘佛法三藏,才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玄奘闻言,知道观音来了,就翻身跳下台来,对菩萨起手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玄奘心中大喜,问道:“无量寿佛,请问哪里能请到大乘佛法。”
那菩萨不语,带了韦驮,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救苦原身,托了净瓶杨柳,浑身清净如琉璃,遍体生香。左边是韦驮尊天菩萨,执着降魔杵,抖擞精神。
只见菩萨:理圆四德,智满金身;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
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解八难,度群生,大慈悯。
众人一看是竟然是菩萨降临,当下连忙跪拜。观世音菩萨,则是手托净瓶,周身隐隐约约响起师子无畏音、大慈柔软音、大梵清净音、大光普照音、天人丈夫音,这些妙音微弱,却是响彻诸佛、菩萨、罗汉耳畔,清晰可辨,闻之舒心。
这些无量妙音能施众生乐、济度生死岸。怪不得,有赞偈曰:
菩萨号圆通,降生七宝林中,
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菩陀宫,
杨柳枝头甘露洒,普滋法界熏盟,
千层浪头放神通,光降道场中。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南无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唐太宗也没料到这人竟然会是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亦行了大礼。接下来,玄奘从观世音菩萨那里接了西行法旨,发了西天取经的宏愿,得了个三藏的法号。而后太宗便封玄奘为御弟,给了一个紫金钵,一匹马。
在李世民带领文武百官的送行之下,玄奘和尚既唐三藏便开始了自己的西行取经之路。
随着金蝉子第十世之身唐僧离开长安,一路西行,踏出了大唐,三界之内天机陡然混乱无数,好似某种天地大变即将以西游取经为中心,徐徐展开。
“西游开始,量劫启动,吾等还是闭关山门为好?”自从上次燃灯佛祖在天庭镇压孙悟空时,展示了自己近乎混元大罗金仙的修为,如今的洪荒地仙界中,除了几位有数的大神通者,其余的则是各个关闭山门,紧守道场。
西方接引佛祖、准提佛母二圣则是脸上露出喜色,显得颇为兴奋一般。毕竟,天机混乱,乃量劫兴起之兆,而这一量劫乃天数向西,佛门大兴!
“善哉,善哉!”
接引佛祖拨动念珠的手在不经意之间就快了几分,西方东进之事完成之后,佛法大兴,自己成圣立下的四十八大愿终能实现。
这日,唐三藏和李世民赐给他的两个护卫行至一座山下,突然前方窜出一条斑斓猛虎,张牙舞爪向他们扑了过来。那两个护卫原本只是人间普通的武夫,他们本就不想和唐三藏一起西行,只是碍于皇命勉强随行,如今一见这种状况扔下唐三藏就跑掉了。
护卫逃走,面对着猛虎,唐三藏大惊,忙转身催马便逃,却哪里逃得过猛虎。只见那猛虎几步抢到马前,一个饿虎扑食将玄奘扑落马下倒在地上。玄奘顿时吓得三魂不见七魄,立即昏倒在地。
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向唐三藏咬去,眼看唐三藏就要命丧虎口,却见天上一道白光闪过将猛虎击倒在地,抽搐两下,没了性命。
此时只见天上一个人影落下,正是那韦驮。原来,韦驮得了观音菩萨之命,从唐三藏西行开始,他便一直在暗中保护唐三藏,故而刚才才能及时救下唐三藏。
韦驮低头看了看已经昏迷不醒的唐三藏,道:“果然是有大毅力之人,怪不得师尊会把如此重任交给你!”见唐三藏动了一下,知道他要醒了,便摇身一变,变作了一个普通的猎户模样。
唐三藏醒来之后,见刚才那猛虎到在自己的一旁,俨然是生机已经断绝了,而前面又有一个猎户,知道是这个猎户救了自己,赶紧施礼谢道:“贫僧多谢壮士救命之恩。”
猎户道:“大师客气了,敢问大师为何一人到了这荒山野岭?”
“贫僧乃是奉唐王之命,前往西天拜佛求经,途经此地而已。”
猎户道:“大师高义,在下佩服。只是如此荒山野岭常有虎豹豺狼出没,大师孤身前往只怕是危险万分啊!我自幼对这一带还颇为熟悉,就让我护送大师一程吧!”
唐三藏闻言,喜道:“如此就有劳壮士了。”
“大师客气了,我们这就启程吧!”
如此,韦驮变化做猎户,护着唐三藏平安的出了这座大山。
次日,唐三藏找到了马,告别了刘家,带了一些干粮,便继续往前行走。翻过十来座大山之后,这天便黑了下来,前不达村,后不着店的,唐三藏心想,看来可能要露宿野外了。他正准备停马休息,突然瞥见前面的山顶,有亮光传来,心想着上面可能有一户人家。就牵着马儿,往那里赶去。
正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原本静悄悄的周围,突然跳出一群人影来,那马经过这么一吓,猛然挣开唐三藏的手,一转眼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唐三藏先是被这些人影惊了一下,可看清楚这些身影,不由得心惊胆战,这一个个哪里是人?虎头人身地,分别是妖兵来着!
尚未来得及做出反应,这一群妖兵怪叫着便冲了上来,架着唐三藏便被这群虎兵往山顶押去。进入洞内,虎妖看了看唐僧,满意的啧了两声后,挥手喊道:“小地们,先把这个和尚给我绑起来,明日一早,洗干净了做肉汤喝!”
就在唐三藏被妖怪所抓之际,西方极乐净土之中,二位圣人看着八宝功德池中花开花落,万物凋零,再度复苏,眼中智慧闪烁,穿越沧桑。
准提神情一动,对接引言道:“善哉善哉,唐三藏此番有难了!”
接引高宣一声佛号,道:“唐三藏此番磨砺,日后必成大业,善哉,善哉!”
“也该贫道帮其一把才好!”
准提手中七宝妙树一刷,一清气从顶上庆云间逸出,化为一道人,手持拂尘,头戴太乙道冠,身披道袍,脚踏芒鞋,仙风道骨,逍遥自然。
“还需道友代替贫道下界走一遭啊!”
这道人朝准提笑道:“你我本为一体,何须如此客气!”说完,化虹而去。
唐僧困在桩上,挨了半夜,正在心惊胆战时,轻轻的脚步声传来,唐三藏回神一看,只见一个白发老人走到他的跟前,用手一佛,捆住双脚的绳子立刻断裂,将三藏扶起身来。
唐三藏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朝这白发老人行礼谢道:“谢谢老公公搭救!”
老人眸中绽放无量慧光,开口笑道:“我们一起出去吧。你谨记跟紧我,就可以安全地离开了。”
唐三藏点头应是,紧紧跟在老人身后,只见山洞之中的妖怪个个面带酒气倒地大睡,鼾声大作。唐三藏不敢多看,赶紧随老人出去。
“好了,你已经安全了。”
走了许久之后,三藏再次对老者行礼道:“老先生搭救之恩,贫僧磨齿难忘!”
缓了一口气,接着说道:“还仙长望告知身份,三藏取经归来之后,必有厚报。”
“圣僧不必如此客气,本仙乃西方菩提道人,遇上你为妖怪所擒,是以现身一助。”
三藏殷勤致谢谢,老者道:“此去一路魔瘴难消。我有《般若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老人遂在三藏耳边轻轻诵起《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开万法源流,度万世良材。这菩提道人乃是准提菩萨的化身,诵这《般若心经》之时,咒音沟通虚无,无处不在,无处不存,一转眼的时间就传遍了整个洪荒。
洪荒众生皆闻,不是耳畔之音,而是福至心灵,心头泛起,无孔不入,大显莫测神通。无数普通的生灵乃至是修士,在这一瞬间都是禁不住一起念诵了起来,心中忽然生出了一股对于佛法的敬仰以及对那极乐世界的向往。
人族更是停下了手头上的所有事情,一个个虔诚念诵心经,农民不再耕田。妇女不再织布,商人不再行商,官员不再办公,全部脸朝南方,脸上渐渐露出了向往的神情,禁不住跟着一起念诵了起来,想要从现如今烦恼多多的生活当中解脱出来,投身那大极乐大解脱的极乐世界。
八景宫兜率紫府,老子心中不悦,正待有所动作,不料菩提道人也不为己甚,心经只诵一遍,梵音额然而止。在《般若心经》引导下,一副瑰丽、恢弘的世界缓缓展开在洪荒无数生灵面前,为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无异于黑暗之中的灯塔,虽然灯光微弱,但是毕竟撕裂的阴霾,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老子眉头一皱,这接引准提所传佛法不同于自己道门独自修身养性,逍遥于世,乃是救苦救难,普渡众生,日后佛门必然大兴于世,佛门气体大涨,此消彼长,玄门将日渐消退。
玄都大-法师一旁侍立,忧心忡忡,问道:“师尊,这该如何是好?”
老子头顶白气蒸腾,红云滚滚,冷笑一声,道:“众生业力深重,西方两位强自度化众生,必收其累,日后佛门必有大劫!”
先天至宝太极图抖动起来,五彩毫光照耀,虚空涟漪被定住。
话说西天路上灾难重重,此时唐三藏刚从妖怪手中逃脱出来,心里正在彷徨间,如今得传授这《般若心经》,领会到佛法之奥妙,不禁信心大起,再拜,请问西天大雷音寺还在那里。
道人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前面自有高徒相助,他知西去之路,可助你一臂之力!”随后道人驾云离去,唐僧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