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心想,英雄不问出处,他都已经当上皇帝了,难道世人还要揪着他的出身不放吗?
文官们见朱元璋没什么反应,继续给朱元璋拍马屁洗脑,吹朱熹理学如何如何伟大,有这样厉害的老祖宗,那是朱家荣幸,要是认了他,老朱家祖坟都得冒青烟。
朱元璋越听越来气。
祖宗是什么?
那是我父母的父母的父母。
让他认别人当祖宗,自家的怎么办?
朱元璋就逮着这几个文官臭骂,说身为人子,怎么能不认父母、不认自家祖宗?皇帝以孝治天下,连祖宗都不认,那还有什么资格当皇帝?
这一通狂风暴雨的发作,顿时把文官们给整破防了。
他们万万没想到,朱元璋在亲情这一方面的执念如此之深,不仅极度偏爱自家子孙,连父母、祖宗也是一样紧抓不放。
新大明。
“混账!咱已经说了,朱家有自己的祖宗,不需要找名人挂靠,这个姓杨的提出这样的建议,他想做什么?”
朱元璋气得吹胡子瞪眼的。
当年追认朱熹为朱家老祖宗这事儿,一度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原以为压下此事之后,就没人敢再提,没想到这群文官如此贼心不死。
“这个叫杨士奇的,一看就没安好心,居然敢如此试探,我看他是想找死!”
朱棣愤愤开口。
他太清楚朱绫的性子,敢舞朱绫脸上,杨士奇算是活到头了。
不止是新大明,原大明的洪武、永乐、嘉靖等多个朝代的皇帝,看到这里也是双眼冒火。
天幕中。
朱绫如此玲珑剔透,如何看不出杨士奇在试探她?
追认朱熹为皇族朱家的老祖宗,是文官群体一个充满算计的局。
封建时代,对于一个人社会评价,主要取决于两个层面,一个是忠,一个是孝。
臣子效忠君王,儿女孝顺父母,被视为天经地义。
反之,不忠不孝之人,则会被整个社会唾弃。
由于皇帝处于权力巅峰,本身不需要对任何人尽忠,所以孝道就成了唯一能够约束皇帝的紧箍咒。
这也是历朝历代的文人,一直劝谏皇帝要以孝治天下的根本原因。
如果没有孝道这层约束,皇帝的权力将彻底失控。
然,天地万物,一体两面,孝道也是一把双刃剑。
群臣以孝道约束皇帝的同时,也让太后的权力无限膨胀,导致太后干政屡屡出现。
对于这一点,臣子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皇帝登基,意味着老皇帝已经死了,新帝没有父亲可以孝顺,就只能加倍孝顺母亲,也就是皇太后。
儿女对父母尽孝,那老祖宗呢?
老祖宗是父母的父母的父母,自然更加要孝顺,逢年过节的祭祖成了封建社会的头等大事。
如果朱绫真的听从杨士奇的建议,追认朱熹,将他纳入皇族本家,那么朱熹就成了朱家的老祖宗。
后代儿孙,哪能不敬重自己的老祖宗呢?
如此,朱熹的理学就成了朱家的祖训家法。
而作为备受推崇的儒家圣人,程朱理学的解释权,掌握在文官手里。
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朱熹的思想,朱熹的理论。
这样一来,文官就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对理学的理解,加以歪曲,从方方面面制约皇帝。
要是皇帝不听,那就是违背祖训,那就是不孝子孙。
皇帝以孝治天下,一个不孝子孙,有什么资格当皇帝?
可以说,只要朱绫追认朱熹,文官们就可以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将她和后面的皇帝死死绑住,进而一步步蚕食,让皇帝变成他们的傀儡。
双对比系统也不喜明朝的文官,特意将朱绫此刻的想法,以声音的形式放出来。
新大明。
“岂有此理!咱还在奇怪,当年那几个文官,为何积极撺掇咱追认朱熹为老祖宗?敢情打的是这个主意!可恨,真是太可恨了!”
朱元璋气得面庞涨成紫红色,咬牙切齿道。
想当年,他利用胡惟庸一案,大搞株连,废除存在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为的就是皇帝权力高度集中,不受任何权臣掣肘。
哪曾想,这群文人如此奸诈刁滑,竟然想利用朱熹的特殊性,全方位绑架皇帝,让皇帝当他们的提线木偶。
朱元璋心里那叫一个恨啊,眼珠子都血红了。
马皇后倒吸一口凉气:“原来如此,原来如此,真是好一个如意算盘,本宫当年也差点上了你们这群文官的当。”
朱樉好奇问:“上当?当年他们也找了母后?”
马皇后‘嗯’了一声:“是,当年他们劝谏你父皇不成,就来找本宫,也是苍天保佑,当时母后与你父皇正发生了点摩擦,心情不是很好,就以‘后宫不得干政’为由拒绝了。幸好是拒绝了,不然被他们一忽悠,你父皇再听了本宫的建议,咱家真的要被坑死了。”
“奸贼!一群祸国殃民的奸贼,咱要把你们剥皮实草,凌迟处死!”
朱元璋愤怒咆哮如雷。
文官们集体傻眼。
却是没想到,未来的女帝朱绫对于人性了解得如此透彻,一下子就看穿了追认朱熹背后的千层套路。
这种涉及到江山传承、帝业永延的大事,朱元璋肯定会挥起屠刀,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一想到当年胡惟庸案的血腥可怖,文官们吓得集体腿软,跪倒在地。
“皇上明鉴,臣等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谋算君王啊!”
“臣等对大明忠心耿耿,一片碧血,天日可表!”
“皇上饶命,皇上饶命,切莫偏听偏信啊!”
“皇后娘娘,求您发发慈悲吧。”
“……”
文官们深知朱元璋杀人不眨眼,眼见朱元璋脸色越来越难看,赶紧求到马皇后头上。
马皇后也是气得柳眉倒竖,却知道治理江山还是离不开文人,不可能任由丈夫将他们全杀了。
想了想,马皇后便道:“重八,不管是任何群体,都有好人与坏人,断乎不能一杆子打死,牵连无辜之人,要治罪就治当年提出这个建议的那波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