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军下江南,再厉害的顽固分子,也得灰飞烟灭。
朱绫如蛊如惑:“将你们知道的都吐出来,朕不仅宽恕罪过,还让你们继续当官,机会就在眼前,过时不候。”
几个官员一听,连官职都能保住,哪里还有半分犹豫,立刻把自己知道的吐出来。
朱绫看着旁边笔侍记下的内容,灿然笑道:“祸起萧墙破金汤,既有内部信息,又有外部军队强攻,朕此番定要将这群所谓的士绅连根拔起,消灭殆尽。”
她之所以笃定这几个官员能够吐露重要信息,是因为深谙人性。
人性是复杂的,是不可捉摸的,同时也有一股拧巴的劲儿。
没错,就是拧巴。
拧巴,解释起来很复杂。
举个栗子,就说大如这个角色,身上的拧巴就很明显。
明明是渣渣龙的妾室,却装得比正妻还要正妻。
明明渣渣龙对她的感情也就那样儿,非要觉得自己和少年郎才是真爱,少年郎对于其他女人只是逢场作戏,每晚去她们宫里是做恨。
嘴上说自己放得开,什么都不在乎,追求一颗真心,实际贪多贪足,个个都想要。
这种拧巴,不光是女人有,男人身上也有,尤其是读书人,表现得特别明显。
利欲熏心,虚伪做作,偏要装得自己很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这几个贪污的文官,也是一个心态。
同样是参与贪污,他们会想,自己与别人不一样。
自己是因为皇帝给得待遇太少了,为了生存,才不得不贪污捞钱。
而别人真就是利欲熏心,人心不足蛇吞象。
这种心态与孔乙己如出一辙。
孔乙己被人指责偷书时,涨红了脸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在这种扭曲拧巴的心态下,这些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贪污的官员,为了凸显自己和别的贪官不一样,不仅会收敛自己的贪污行为,还会时刻留心其他贪官的一举一动,通过对比其他贪官的种种丑态,来安慰自己和他们不是一类人。
因此,这几个拧巴的贪官,也是最了解整个文官群体的一批人。
只要从他们入手,就能获取难以想象的重要信息。
果然,不出所料。
这几个官员听说自己能够得到宽恕,这就如竹筒倒豆子般吐得干干净净。
朱绫看完他们的供词,心中暗暗咋舌。
这群该死的家伙,比她想象中的更可恶、更该杀。
朱绫转眸又看了看这几个官员一眼,幽幽叹了一口气。
别看她嘴上吐槽大明这些文官,批得一无是处,实际上,这群人还是有很多好的。
怎么说呢?
大明朝的文官,是历史上最可恨、最该杀,同时也是最有骨气、最有气节、最不怕死的。
如粉骨碎身浑不怕的于谦、愤恨写下‘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曹学佺,以及明朝灭亡诸多自杀殉国的文臣。
新大明。
朱标忍不住赞道:“好,好,好,利用贪官去对付贪官,以及贪官背后的士绅利益集团,果真是一着妙棋。”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连连点头。
朱绫再聪明,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贪官、士绅、商人形成的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复杂之极,想要完全摸透并铲除是非常困难。
但若是铲除得不够彻底,来日又会死灰复燃。
利用贪官对贪官彼此间的了解,将他们的犯罪情况、党羽勾连、人脉网络全部搞清,更方便一把火烧个干净。
天幕中。
先是土地、商税政策的提出,后是贪官一一被抄。
一时之间,天下大乱。
尤其是富庶的江南地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人人自危,生恐政策贯彻执行,自家多年经营赚来的财富毁于一旦。
若是在以前,面对皇帝想搞改革,这群人有的是办法阻止。
然而,这一次他们面临的敌人,实在太强大了。
百万雄兵在手,几乎很难正面硬刚。
为此,江南士绅们聚在一块,共同商讨此事。
一番决议之下,他们决定双管齐下,对朱绫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
软的一面,就是到处散播流言,说当今皇帝乃是王莽转世,推行所谓的政策,看似为国为民,实际是祸国殃民。
王莽之所以被后世之人认为是穿越者,主要是他的思想太超前了,看着一点也不像古人。
看看他当上皇帝,推出来的制度改革。
对于土地,王莽推行‘王田制’,试图通过国家该干预,平等分配土地资源,禁止私人买卖。
这一点,与现代的土地改革国有化不谋而合。
王莽进行货币改革,防止富商、贵族利用金融化手段剥削收割,与现代预防金融乱搞导致银行出现系统性危机何其相似?
此外,废除奴隶制度、严禁人口买卖,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提高女性地位、允许女性参与政治等,也与现代的人权、平等思想高度相似。
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太残酷。
尽管王莽出发点是好的,但过于理想化,没有结合实际,将贵族、地主、士绅、豪强等,全部得罪了个遍。
最后王朝被推翻,本人落得一个斩首碎尸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士绅、地主们将朱绫提出的制度改革,与王莽昔年的种种举措结合在一起类比,说她就是王莽转世。
这群人的核心是文官读书人,而读书人最擅长的就是用笔杀人、用嘴喷人,抹黑事实,颠倒黑白。
不光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就连屡试不第的落魄学子也加入声讨的阵营。
原因很简单,朱绫制度改革中,取消了读书人免税的一系列特权。
虽说现在他们还没考中,但极其蜜汁自信,认为自己是文曲星转世,早晚有科举高中、金榜题名的那一天。
朱绫该改革,严重伤害到他们未来的利益,肯定要挞伐她。
这不,流言刚出来,就得到了无数读书人的认可,争相宣传。
如此一传十十传百,流言很快传遍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