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祖皇帝虽说是造反得来的皇帝,但在位时创造的赫赫文治武功,足以说明,他配得上皇帝之位。”
“在我看来,他的功绩丝毫不输给老爹洪武帝,洪武建立了大明,永乐开创了盛世,用一个‘祖’字,毫不为过。”
“是极,是极,洪武是开创之君,却也给子孙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坑,幸好有永乐帝帮忙兜底,否则大明指不定变成什么样了。”
“……”
朱棣以他过硬的文治武功,得到了两个世界百姓的认可。
皇帝,就该如此。
这时,天幕传来一声叹息。
【再华丽的建筑,敌不过岁月的侵蚀。】
【再厉害的皇帝,也终有老去的一天,永乐帝也是如此。】
【朱棣第四次远征漠北结束后,年过六十的他,身体机能的严重衰退,只怕时日无多。】
【这位戎马一生的英雄皇帝,感到了疲倦,也想着好好休息休息,安静过完自己剩下的岁月。】
【然,世间之事,往往难以尽如人意,班师回朝次年,鞑靼再次兴兵作乱。】
【朱棣不顾群臣反对,强撑着身子御驾亲征。】
【他知道自己这次出征可能回不来了,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要用自己的生命,还大明一个太平盛世。】
【朱棣对儿孙说:“朕年轻时随徐达大将军出征,看到两淮之地、鱼米之乡,惨遭敌人蹂躏,要是在这样下去,大明的孩子可能连唐诗宋词都不知道怎么读?我老头子单刀匹马,也不能让敌人跨进长城一步。”】
看到这里,两个世界的人眼眶都湿润了。
朱棣一生都在践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
他五征漠北,打的不是皇帝个人的丰功伟业,而是民族的尊严和气节。
【五次远征漠北,朱棣又一次赢得胜利,杀得敌人闻风丧胆。】
【最后这一战,彻底燃尽了朱棣为数不多的生机。】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病逝于回京途中,享年六十五岁。】
【永乐帝生于元朝末年的战争,最后死于战争,首尾相连,起始亦是终。】
【纵观有明一朝,能够与太祖朱元璋相提并论的皇帝,也只有成祖永乐一人。】
原大明。
洪武朝。
“唉,起始亦是终,时也命也!”
朱元璋内心悲痛,复杂到了极点。
尽管他再怎么不情愿,也不得不承认,朱棣这个皇帝做得相当优秀。
五征漠北,平定中南半岛,迁都北平,编撰《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弘扬大明国威,缔造永乐盛世,打得外族蛮夷不敢进犯……
这一桩桩、一件件,无愧于‘成祖’这个庙号。
朱元璋本来还想盘点结束之后,好好训朱棣两句,要他懂得尊重朱标这个大哥。
但在此刻,想好的话,竟是怎么也说不出口。
老四这皇帝当得,连他这个开国太祖都有些自愧不如。
永乐朝。
“父皇!”
“皇爷爷!”
看到天幕中朱棣病死归途,朱高炽、朱高煦、朱瞻基等儿孙悲痛不已,眼眶通红。
他们这一哭,都给朱棣整不会了。
“哭什么哭?朕还没死呢?”
朱棣甩了甩袖,呵斥道。
朱高煦哽咽道:“儿臣不孝,不能为您分忧解劳!”
别看朱高煦大大咧咧的,各种作妖给朱棣添堵,心里却对自己的父亲再孝顺不过。
朱棣听得心里暖暖的,沉声道:“能为儿孙留下一个太平天下,朕这辈子值了!”
新大明。
看到另一个世界的朱棣病死在回去的路上,朱元璋、马皇后和一众藩王们,也是十分悲痛。
唯独朱绫哈哈大笑:“好,很好!”
她转眼看向朱棣,道:“四叔,要给另一个世界的你说一声‘恭喜’。 ”
众人听了,面色都呆滞了。
朱棣更是一脸懵逼:“我都死了,恭喜啥呢?大侄女,你该不会伤心糊涂了吧?”
朱绫缓缓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亡无可避免,关键要看怎么死?什么样的死法才算有意义,四叔,你觉得对于一个武将来说,最好的归宿是什么?”
朱棣想了想:“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这便是最好的归宿……”
说到这里,他双眼逐步清亮,笑容似癫似痴:“是啊,我这样死了,真是太好了,妙极,妙极,哈哈哈……”
众人听到这里,也明白过来。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最好的死法是寿终正寝。
对于武将来说,血洒疆场、马革裹尸才是最荣誉的死法。
朱棣既是皇帝,也是猛将,能以这样的方式完美谢幕,无疑是上天对他这位永乐大帝最好的褒奖。
反观历史上那些帝王,死法千奇百怪,还有吃饭被噎死、掉进粪坑里淹死的奇葩死法。
就算那些看似寿终正寝的帝王,晚年也常常困扰于身体衰老,猜忌日盛,皇子斗争,眼看着至亲骨肉相残,却无能为力,最终带着遗恨与不甘孤独死去。
与他们相比,朱棣能在战场上痛快斩敌首,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身披荣光死去,死得真是太好了。
想到这里,众人对于英雄逝去的悲痛一扫而光,转而对朱棣羡慕起来。
不得不承认,朱棣真是天道的宠儿,运气好得逆天。
靖难之役四年,各种主角光环附体,逢凶化吉,但凡陷入危机,总有大风助他脱困。
运气一路加持,让他成为第一位造反成功的帝王。
这已经够离谱的。
没想到生命走到尽头,死也死得那么光荣,那么痛快!
啧啧,真是羡慕死人了。
与此同时,众人也又一次被朱绫的跳脱思维给震惊到了,
女帝果真不是一般人。
总是能站在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分析事件、思考问题。
正常人看到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帝王死去,只会惋惜与悲痛。
只有她这等水晶心肝玻璃人儿,真正理解一个英雄,认为朱棣这样的谢幕方式是最好的。
果真是知永乐帝者,女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