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面色惨白,仿佛被人给骗进缅国嘎了腰子似的。
先是无故背黑锅。
再是死后牌位被移出太庙。
这会子又爆出当皇帝只活了十个月。
三连暴击!
苍天啊,这谁遭得住啊?
朱高炽觉得自己就是历史上最倒霉的皇帝,没有之一。
朱瞻基也有点破防了:“父王,这……这……”
朱高炽眼巴巴看着父亲朱棣:“父皇……”
朱棣心疼怜惜,柔声道:“好好保养身子,争取多活几年吧。”
朱高炽:“……”
他不是想对朱棣卖可怜,而是想问他,是不是他把自己的运气吸走了?
老子消耗了过度的福运,才导致儿子接二连三倒大霉?
不过,这种事心里想想也就好,朱高炽可没这个胆子宣之于口。
永乐朝的文武大臣也是悲痛不已。
太子宽仁待下,体恤臣子,可以说是少有的好上司。
与之共事,他们丝毫感受不到洪武朝那种随时都有可能被抄家灭族、剥皮实草的恐惧感。
原以为熬到朱棣过世,朱高炽上位,他们能迎来更好的日子。
没想到啊没想到,这位胖主儿在位时间居然只有十个月?
天幕持续滚动,放出朱棣在前方领兵作战,痛痛快快干仗。
朱高炽则留在京城监国,稳固后方大本营,挺着胖乎乎的身子,吭哧吭哧批阅奏折,下笔飞快,处理政务高效快捷,有条不紊,极少出现差错。
如此强烈的反差,看得两个世界的人一愣一愣的。
“乖乖,这也太魔幻了?”
“皇帝在前头打仗,太子在后面处理政务。”
“朱棣的心也真够大的,还真敢全面放权给朱高炽去处理国家大事,就不怕朱高炽把他架空吗?”
“历史上,为了权力父子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朱棣不是昏聩之辈,敢放权给太子,就是对自己的儿子有绝对的信心。”
“从这件事上看,朱高炽的人品是真不错,不愧于‘仁宗’这个名号,若是换做其他太子,全面掌控皇权之后,头一件事就把老父亲架空成太上皇。”
“太子可是高危行业,哪有当皇帝爽,朱高炽能够忍住这样的诱惑,确实了不得。”
“这朱棣哪里是皇帝,分明是常务副皇帝朱高炽的征北大将军。”
“哈哈哈,老子给儿子打工,千古奇闻。”
“……”
原大明。
“好啊老四,原来你是这样治国的,难怪你五次远征漠北,折腾了那么多年,国家一直都没乱。”
这一回,朱元璋不仅羡慕朱棣的好运气,还羡慕他生了一个好儿子。
各种乱七八糟的政务丢给儿子处理,自己专心投入前线,尽情打个痛快。
在朱元璋二十多个儿子中,最疼的是朱标,与他最像的却是朱棣。
朱棣与朱元璋非常像,都是武功牛逼,文治就差点意思。
朱元璋之所以没想过放权给朱标,固然是本身权力欲极强。
更重要的是他觉得朝中奸臣太多,他的好大儿那么儒雅柔和,怎么斗得过这些老油条,早晚要吃大亏。
朱元璋是个喜欢大包大揽的大家长,不想把难题留给儿子,坏人让他自己一个人来做就好,来日朱标上位,只需要当个英明仁厚的守成之君就行。
然,天幕几轮盘点下来,暴露出了大明王朝的诸多弊政,且很多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这让朱元璋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文治方面的严重不足。
此刻,他迫切需要一个人类似朱高炽这样厉害的子孙来帮他弥补文治上的不足。
朱元璋立刻看向朱标:“标儿,等天幕盘点结束,你也来试着监国吧。”
朱标愣了一下,忙道:“是!”
他也觉得大明问题多多。
若是让老父亲一个人来折腾,迟早要出大问题。
父子俩群策群力,方便更好解决。
新大明。
“嗯,老四家这个小胖墩儿是真不错。”
朱元璋本就喜欢朱高炽白白胖胖的模样,看到未来他能辅佐老爹治理国家,缔造盛世,笑容更加灿烂慈祥。
“这孩子人品极佳,认真负责,却不贪权,很有他母亲的风范,我当年果然没看错人。”马皇后赞不绝口道。
朱高炽的母亲徐妙云是徐达的长女,受父亲熏陶,才能出众,不弱于男儿。
马皇后当年第一眼看到她,就恨不得她马上成为自己的儿媳。
朱棣与徐妙云是青梅竹马,马皇后又那么喜欢她,两人缔结良缘,也就顺理成章了。
朱元璋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娶妻娶贤,贤惠的妻子,才能教导出优秀的儿女,徐家这丫头就很好。”
说着,朱元璋瞥了朱绫一眼。
心想,咱文治方面确实不怎么好,该不该全面放权出去呢?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朱元璋立刻摇头。
朱绫能力是极强,但心太狠了。
要是全面放权给她,头一个倒霉的,估计就是他的儿子们。
【历史上有权有势的太子不少,可权力能达到朱高炽这个程度的,几乎找不出第二个。】
【朱棣五征漠北,朱高炽六次监国,并逐步掌握皇权,成为永乐朝事实意义上的无冕之皇。】
【虽说朱高炽登基当皇帝,只要短短的十个月,但他对于历史、对于王朝的贡献和影响,则要从靖难之役开始。】
【其实,早在朱棣起兵之时,朱高炽就在后方操持大小事务,给前方的朱棣提供各种战争补给。】
【他在稳固北平大本营时,面对李景隆几十万大军的围困,朱高炽丝毫不乱,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顶住了压力。】
【朱棣登上皇位后,他也是二十几年如一日,勤勤恳恳、起早贪黑地将国家大事料理好。】
【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朱高炽不仅大幅减免了百姓的赋税,还在前线打仗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多次开仓赈济受灾的百姓,为底层人民做了不少实事。】
【此外,他还多次建议朱棣减少杀戮,主动为很多建文朝无辜受牵连的官员平反,极大地稳定了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