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现言 > 双大明对比:朱元璋求我当女帝 > 第71章 御寒问题

原大明。

尽管在第一期盘点中,已经透出了朱棣上位的流程。

可真正看完全过程,朱元璋内心依旧波涛汹涌,久久不能平息。

藩王不是大明的专有产物。

在此之前的朝代,诞生了无数位藩王,不少如飞蛾扑火般追逐着最高权力的至尊之位。

但这些人,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朱棣,可谓是有史以来藩王造反成功的第一人。

不敢说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

儿子如此优秀,朱元璋本该欣慰自豪。

偏偏朱棣造的是自家的反,从自个儿侄子手里抢位子,让他如何高兴得起来?

朱标内心也复杂得很。

毕竟朱棣夺走的,是属于他朱标这一脉子孙的皇位。

这也就意味,未来大明江山一脉,都将由朱棣的血脉儿孙传承下去,成为真正的正统大宗。

更可怕的是,小宗以庶夺嫡(这里的‘嫡’特指正统继承权,不是嫡子)上位,原来的大宗地位将变成非常尴尬。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譬如高梁河车神宋太宗赵光义,兄终弟及继承大统,原来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子孙就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虽说碍于名声,赵光义没有将太祖一脉赶尽杀绝,但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下场都不是很好,一个醉酒自杀,一个英年早逝。

如今朱棣上位成功,除了朱允炆这个逆子,他的其他子嗣,下场只怕……

一众大臣看着天幕中的朱棣杀伐决断,隐隐有朱元璋当年的影子。

他这一上位,朝廷免不得要有一场腥风血雨。

新大明的众人想法与原大明类似。

一朝天子一朝臣。

新的帝王登上历史舞台,或多或少都要清洗一波。

不过,他们此刻还是更期待朱绫的上位之路。

第一期对比,对于朱绫如何上位的,只是粗略概括,并没有细细盘点。

他们特别想知道,在辽东这十几年,她是一步步如何鲸吞天下的?

正想着,天际右侧的金色光幕徐徐转动,开始投放。

画面中,并没有立刻出现朱绫的身影,而是出现了一派令人难以置信的繁荣景象。

原来贫瘠荒凉的辽东,改天换地,各种崭新的房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街道两旁行走的百姓,个个洋溢着幸福安逸的笑容,似乎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

这一幕,仿佛梦回大唐,开元盛世。

对比之下,此刻的大明王朝虽立国十六年,周边却频频爆发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民生凋敝,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并不是很好,经常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

两个大明世界的人再次被震惊到了。

“辽东这地儿,怎么能这么繁华呢?”

“虽然有黑土地种植粮食,不愁饿肚子,但天气的问题怎么解决?”

“辽东这地儿气候严寒,自古就是最佳流放地之一,很多惹怒皇帝的臣子,要么发配岭南,要么流放宁古塔,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冬天真的能冻死人的。”

“不冷不热的气候,才最适合人居住,也是人最多的地方,辽东的黑土地再肥沃,只要御寒问题不解决,依旧很难形成繁荣的经济圈。”

“……”

朱绫见弹幕满天飞,很多人都在疑惑辽东百姓的过冬问题,脸上浮着淡淡的笑容。

其实,早在她做好打算离开大明,前往辽东另起炉灶时,就考虑到这个问题,并想好了应对之策。

想要在辽东舒舒服服过冬,首先要让房子热起来。

火炕、火墙和火道三件套,能将室内的温度拉到二十度以上。

辽东的林业、煤炭资源丰富,烧火取暖,问题不大。

其实,火炕这东西,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紫禁城内铺设的地龙,就是火炕的一种。

古代很多北方地区,就通过烧火炕来御寒。

但辽东气温过于极端,动辄零下二三十度,光有火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辅以火道和火墙。

灶台与火炕相连,燃烧木柴煤炭的烟气通过火道传递到火墙,就能让热气在墙内流动、散发,从而温暖整个室内。

朱绫前世闲着没事干就喜欢在某音上刷短视频,看过很多期东北农村盘火炕、修火道、建火墙的视频。

她有过目不忘之能,动手能力极强,将后世仅次于集体供暖的取暖方式搬到辽东,轻松就能解决室内太冷的问题。

当然,光有火炕三件套还不够。

从事生产活动,不可能天天待在室内,御寒的衣服也得解决。

曾有人在网上发过一个帖子问,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聚酯纤维。

现代很多人看古装剧都会有疑惑,为何一件虫吃鼠咬、光板无毛的破烂棉袄在当铺换银子来?

岂不知,真正的古代并不是电视剧演的那样。

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才是常态。

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古代生产力方面的落后与匮乏。

衣食住行,衣服排第一位。

一件好衣服,特别是能御寒的,在古代是绝对的硬通货。

很多跟财富有关的字,都与丝绸衣料相关

比如货币的‘币’,指的就是丝织品。

别说是普通人家,都是豪门望族,做了一件好衣服,也是一代一代往下传。

红楼里的贾宝玉要去舅舅王子腾家做客,贾母就把自己一件雀金裘给了贾宝玉。

这件衣服肯定是上一代荣国公,甚至是贾母自己穿过的。

这种事放在现代,估计很难想象,一个年轻小伙要出门,穿了一件爷爷奶奶几十年前穿过的老旧衣料。

可在古代,这样的事再正常不过。

不光是丝绸,就连最普通的棉花,也是极其珍贵的。

因绝大部分的土地都要用来种粮食填饱肚子,鲜少有地能种棉花,一般家庭都要攒好几年棉花,才有可能做出一件棉衣。

古代很多文学作品,经常出现女性觉得在织布纺纱,不是他们家的衣料很多,而是织布机效率太低,一年到头辛苦纺织,也就只有一两匹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