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大明。
尽管在第一期盘点中,已经透出了朱棣上位的流程。
可真正看完全过程,朱元璋内心依旧波涛汹涌,久久不能平息。
藩王不是大明的专有产物。
在此之前的朝代,诞生了无数位藩王,不少如飞蛾扑火般追逐着最高权力的至尊之位。
但这些人,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朱棣,可谓是有史以来藩王造反成功的第一人。
不敢说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
儿子如此优秀,朱元璋本该欣慰自豪。
偏偏朱棣造的是自家的反,从自个儿侄子手里抢位子,让他如何高兴得起来?
朱标内心也复杂得很。
毕竟朱棣夺走的,是属于他朱标这一脉子孙的皇位。
这也就意味,未来大明江山一脉,都将由朱棣的血脉儿孙传承下去,成为真正的正统大宗。
更可怕的是,小宗以庶夺嫡(这里的‘嫡’特指正统继承权,不是嫡子)上位,原来的大宗地位将变成非常尴尬。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譬如高梁河车神宋太宗赵光义,兄终弟及继承大统,原来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子孙就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虽说碍于名声,赵光义没有将太祖一脉赶尽杀绝,但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下场都不是很好,一个醉酒自杀,一个英年早逝。
如今朱棣上位成功,除了朱允炆这个逆子,他的其他子嗣,下场只怕……
一众大臣看着天幕中的朱棣杀伐决断,隐隐有朱元璋当年的影子。
他这一上位,朝廷免不得要有一场腥风血雨。
新大明的众人想法与原大明类似。
一朝天子一朝臣。
新的帝王登上历史舞台,或多或少都要清洗一波。
不过,他们此刻还是更期待朱绫的上位之路。
第一期对比,对于朱绫如何上位的,只是粗略概括,并没有细细盘点。
他们特别想知道,在辽东这十几年,她是一步步如何鲸吞天下的?
正想着,天际右侧的金色光幕徐徐转动,开始投放。
画面中,并没有立刻出现朱绫的身影,而是出现了一派令人难以置信的繁荣景象。
原来贫瘠荒凉的辽东,改天换地,各种崭新的房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街道两旁行走的百姓,个个洋溢着幸福安逸的笑容,似乎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
这一幕,仿佛梦回大唐,开元盛世。
对比之下,此刻的大明王朝虽立国十六年,周边却频频爆发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民生凋敝,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并不是很好,经常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
两个大明世界的人再次被震惊到了。
“辽东这地儿,怎么能这么繁华呢?”
“虽然有黑土地种植粮食,不愁饿肚子,但天气的问题怎么解决?”
“辽东这地儿气候严寒,自古就是最佳流放地之一,很多惹怒皇帝的臣子,要么发配岭南,要么流放宁古塔,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冬天真的能冻死人的。”
“不冷不热的气候,才最适合人居住,也是人最多的地方,辽东的黑土地再肥沃,只要御寒问题不解决,依旧很难形成繁荣的经济圈。”
“……”
朱绫见弹幕满天飞,很多人都在疑惑辽东百姓的过冬问题,脸上浮着淡淡的笑容。
其实,早在她做好打算离开大明,前往辽东另起炉灶时,就考虑到这个问题,并想好了应对之策。
想要在辽东舒舒服服过冬,首先要让房子热起来。
火炕、火墙和火道三件套,能将室内的温度拉到二十度以上。
辽东的林业、煤炭资源丰富,烧火取暖,问题不大。
其实,火炕这东西,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紫禁城内铺设的地龙,就是火炕的一种。
古代很多北方地区,就通过烧火炕来御寒。
但辽东气温过于极端,动辄零下二三十度,光有火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辅以火道和火墙。
灶台与火炕相连,燃烧木柴煤炭的烟气通过火道传递到火墙,就能让热气在墙内流动、散发,从而温暖整个室内。
朱绫前世闲着没事干就喜欢在某音上刷短视频,看过很多期东北农村盘火炕、修火道、建火墙的视频。
她有过目不忘之能,动手能力极强,将后世仅次于集体供暖的取暖方式搬到辽东,轻松就能解决室内太冷的问题。
当然,光有火炕三件套还不够。
从事生产活动,不可能天天待在室内,御寒的衣服也得解决。
曾有人在网上发过一个帖子问,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聚酯纤维。
现代很多人看古装剧都会有疑惑,为何一件虫吃鼠咬、光板无毛的破烂棉袄在当铺换银子来?
岂不知,真正的古代并不是电视剧演的那样。
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才是常态。
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古代生产力方面的落后与匮乏。
衣食住行,衣服排第一位。
一件好衣服,特别是能御寒的,在古代是绝对的硬通货。
很多跟财富有关的字,都与丝绸衣料相关
比如货币的‘币’,指的就是丝织品。
别说是普通人家,都是豪门望族,做了一件好衣服,也是一代一代往下传。
红楼里的贾宝玉要去舅舅王子腾家做客,贾母就把自己一件雀金裘给了贾宝玉。
这件衣服肯定是上一代荣国公,甚至是贾母自己穿过的。
这种事放在现代,估计很难想象,一个年轻小伙要出门,穿了一件爷爷奶奶几十年前穿过的老旧衣料。
可在古代,这样的事再正常不过。
不光是丝绸,就连最普通的棉花,也是极其珍贵的。
因绝大部分的土地都要用来种粮食填饱肚子,鲜少有地能种棉花,一般家庭都要攒好几年棉花,才有可能做出一件棉衣。
古代很多文学作品,经常出现女性觉得在织布纺纱,不是他们家的衣料很多,而是织布机效率太低,一年到头辛苦纺织,也就只有一两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