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现言 > 双大明对比:朱元璋求我当女帝 > 第73章 高产作物

这套小别墅是用砖石水泥建造而成,看着特别新颖。

别墅前是大大的院子,晒着刚采收下来的稻子。

一个年过七旬的老婆婆,正拿着扒犁不断翻着地上的稻谷。

见到卢芳几个穿着官家制服走来,立刻眉开眼笑道:“几位大人忙不忙?不忙进我老婆子屋里喝杯热茶可好?”

卢芳笑道:“不忙,不忙,今日我奉王爷之命前来巡查,特来找你唠唠嗑。”

老婆婆听了,笑得更加开心,赶紧放下手中的扒犁,呼唤儿孙出来给贵客上茶。

天幕外,众人见这个农家种地的老婆子见到卢芳,非但没有升斗小民骤然见到官老爷的惶恐与害怕,反而一脸亲切与欢喜,看得愈发震惊。

老婆婆的孙子热情给卢芳几个上了茶。

卢芳坐在竹椅上,喝了两口清茶,才问:“婆婆,今年收成怎么样?”

“今日收成实在不好,一家四口七十多亩地,只打上来六万多斤粮食,比起去年差远了,差远了。”

老婆婆不住摇头,唉声叹气道。

这话一出,两个世界的人瞬间沸腾。

“我的天啊,一年收入六万斤粮食?”

“乖乖,这量都快赶上大地主了,如果这也叫收成不好,那我们一年到头几百斤收成算什么?”

“六万斤稻谷,便是顿顿吃大米饭,也能活活撑死。”

“本人严重怀疑这个老婆婆在故意炫富?”

“我家是小地主,十年的收入也没有这个高。”

“这样的亩产与收成,实在逆天。”

“……”

两个朱元璋也被震惊到了。

一年六万斤粮食,简直不敢想象。

天幕内,卢芳听了,点了点头:“你们一家四口,只有六万斤粮食是少了点,但也够吃了。”

老婆婆笑道:“正常吃喝肯定是够的,就是走出去容易被人笑话,粮种不断革新,家家亩产千斤,就我家还在**百斤的及格线上徘徊,说出去都丢人。这几天,我认识的几个老姐妹都在聊家里打了多少斤粮食,哎呦,我都没好意思报数。”

这时,老婆婆的儿子笑着道:“阿娘,你别抱怨了,咱家如今这情况,已经算是顶好的。想想几年前,老家闹饥荒,饿得啃树皮,吃观音土,哪敢想几年之后能有这样的收成?当年还是阿娘有魄力,秉着死马当成活马医,拖家带口,一路跋涉来到辽东,不然也没有这样的好日子。”

老婆婆想起当年,也止不住叹道:“是啊,这样的生活,之前想都不敢想,带着一家子来到辽东,这是我有生以来做过最正确的决定。咱们一家子都要感谢王爷的天高地厚之恩,要不是她发现了辽东的肥沃黑土、改良了稻种,怎么会有今日吃不完的粮食?”

儿子深以为然,满怀敬仰与感激之色:“王爷恩情似海深,要是没有她,一家子都要饿死。就算没有饿死,想起之前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埋头种地,累死累活也只能做到饥一顿饱一顿勉强活着,哪像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越来越有盼头。”

老婆婆感慨万分:“回忆当年,如今的生活,还真像做梦一样。王爷统治辽东之后,无偿将土地分配我们,又指导我们小老百姓如何高效种地,不然哪能过得这么好。”

说到这里,老婆婆忽然想起什么,忙问:“大人,我老婆子前阵子听在学堂念书的孙子说,王爷从海外引进了好几种粮食作物,其中有一名叫‘土豆’的,能够亩产三四千斤,可是真的?”

卢芳点头说:“是真的,土豆的确能够亩产三四千斤。”

老婆婆惊得嘴巴都合不拢了:“天呐,这么高,老婆子原以为稻米亩产千斤已是举世无双,没想到土豆亩产如此惊人,真怕是全天下亩产最高的作物了吧。”

卢芳摇了摇头:“婆婆这话错了,亩产最高的不是土豆,据王爷所知,薯类家族中,红薯亩产五六千斤,木薯能达到**千斤,要是加以改进,突破上万也是指日可待。”

她这话一出,那叫一个石破天惊。

不仅老婆婆一家子被震惊到了,两个世界的大明中人,也是满脸骇然。

亩产上万斤?

这……这……

朱元璋张大嘴巴,声音颤抖地问朱绫:“亩产上万斤的木薯?咱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朱绫言之凿凿:“当然是真的,木薯号称‘淀粉之王’,亩产相当惊人,但这东西带有毒性,并不怎么适合做主粮,要祛除毒性做食品加工,红薯也是,吃多了烧心。”

朱元璋摆了摆手:“什么主粮副粮的,灾年能够填饱肚子,那就是好的。”

说着,他目光灼灼看着朱绫:“这几样作物,你是从哪里弄来的?”

朱绫哼了一声:“我凭什么告诉你。”

朱元璋气哼哼道:“什么亩产上万斤,都是编出来蒙人的鬼话,这世上哪有亩产如此之高的作物。”

朱绫冷笑道:“老头子,你想用激将法套我话是吧?哼,没门儿。”

“你——”

朱元璋气得鼻子都冒烟了。

这倒霉孩子,软硬不吃,就知道气咱。

原大明,洪武朝。

朱元璋、朱标、朱樉等人和一众勋贵文臣,都是一脸的呆滞。

太子朱标惊叹连连:“做梦也想不到,这世上竟有亩产万斤的作物?要是能引进来栽种,全国推广开来,大明必将能够创造比大唐开元更辉煌的盛世。”

朱权点了点头:“这样的亩产,实在恐怖如斯,就算口感没有稻米好吃,至少能够保证大灾之年老百姓不被饿死。”

朱元璋忙吩咐道:“史官和画师何在?”

“臣在。”

负责记录文字历史的史官和精通绘画的官员,立刻出列道。

“从现在开始,给咱好好记录天幕出现的文字对话,要是出现木薯、红薯、土豆的样子,也给咱画下来,不能有任何遗漏,不然咱扒了你们的皮!”

朱元璋无比郑重肃然道。

“是,微臣遵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