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去明末救义士 > 第60章 怀远侯

我去明末救义士 第60章 怀远侯

作者:除虫医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23 08:56:34 来源:小说旗

九月初三,徐七爷带着外甥,两人去了怀远侯府拜访侯爷,七爷是侯府的常客了,侯府门子见是七爷的马车,早早就开了门,在门口迎着。七爷随手扔给了他一块碎银,随口问道:今天侯爷在吗?

门子赶紧回道:在的,侯爷知道今天您要来,早就让管家嘱咐小的候着给您开门。要不要现在小的就去给您通禀侯爷?

七爷带着四少跨过了门槛,挥挥手,道:不用了,我还是先去给姑姑问安,正好带我这个外甥去见见老夫人,你们也认认,以后我这外甥也会经常来侯府,你们别瞎了眼不认得。

门子讪笑道:哪会呀,这小公子高大魁梧,小的老远就能认出了。

七爷带着四少直接去了侯府后院,四少这才知道,原来徐家和怀远侯府是有姻亲关系的,他问道:舅舅,你咋不早说呀?你姑姑我应该叫什么呀?

七爷边走边道:否则前天我怎么会一口应承你这侯府的事?这常老侯爷是我的姑父,我姑姑是老侯爷的续弦,现在的侯爷虽然不是我姑姑生的,确是我姑姑从小带大的。我们也算是表兄弟。你么自然随你母亲叫姑婆。

见到老太太,四少直接滚地上磕头叫姑婆,什么长命百岁,寿比南山,红光满面,鹤发童颜,一顿甜言蜜语狂轰滥炸,老太太见这么一个精神小伙自然是欢喜的不得了,拉着手问这问那,七爷在旁边不断补充着来龙去脉,四少也是乐呵呵的和老太太聊天讲着自己的身世。

现任怀远侯常延龄在前厅和世子,管家一直在等徐七爷,之前已经有下人来报七爷去后院见老太太了,本想着就是去请个安,很快就会过来,没想到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只能跑来后院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见到老太太今天精神心情这么好,自然也很高兴,陪着说了点话,时间一长老太太也乏了,让他们去谈正事,自己先休息,特意嘱咐儿子中午要留饭。

正事谈得很顺利,怀远侯在南京五军都督府有实职,又和当朝首辅周延儒有旧,曾在周延儒被贬下狱时,上奏力劝崇祯皇帝为周延儒开脱。此次周延儒复起,自是投桃报李,怀远侯在南京这边话语权大增,不但有实职还有了实权。四少需要的物资有大量的封禁物资,即使像徐家这样的世家也不可能大规模采买,而四少需要的量对五军都督府来说,那就根本不是个事,而且以军中的名义无论价格品质都能保证,物资的转手完全以军队训练消耗的名义销账。四少只要按五成的价格付给侯府就行,所有的官凭路引都会有侯府世子出面办理,特殊情况还可以动用江陵水师帮忙运货。第一批物资三天后就进行交易,具体地点时间另行约定。

中午,四人陪着老太太吃饭,四少也乘机和侯世子拉近了关系,知道四少年纪轻轻却是苏州今年的禀生第二,还刚参加了乡试,如果中举,铁定前途无量,怀远侯更是外甥外甥的叫个不停,拍着胸脯只要四少文科入榜,武科时一定多加关照,作为武科考试的主考官之一,一定把四少塞入一榜名单,直接取得官身。

午宴在一片祥和热烈的气氛中胜利结束,舅甥俩和老太太告别后,侯爷父子亲自送两人上了府门外的马车,挥手告别。下人们都看傻了,纷纷打听清楚来人身份,心里默默记住,免得以后不开眼得罪了,那真吃罪不起。

离文科放榜还有两天时间,这两天,四少天天一早跟着父亲去城外骑马射箭,陪同的是父亲的那个小书童朱尔寿,他骑得一手好马,还射的一手好箭,可四少一直觉得这书童怪怪的,长得很漂亮,细腰乍背的,就是个子比较矮,一米六左右,不过这在明末也很正常。他不是父亲从小一起长大的书童,原来的老书童六年前病死了,这是父亲后来在南京这里买的,很少带回朱桥,这次算是四少和他相处最长的时间了。

放榜那天,四少没有去看榜,不是他怕自己名落孙山,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而是他一早收到了两封信,他必须马上处理。一封是侯世子的信,告诉了他第一批货物的交接地点时间,并告诉他水师船都帮他安排好了,让他马上安排交易,言外之意就是让他马上把银票准备好。这是在意料之中的,并不会影响四少的日程。

问题出在第二封信上。

第二封信是一封子母信,信是从朱桥来的,母信是二丫写的,告诉他家里出了大事,九月初一娄塘的纺纱厂发生大火,死伤惨重,二伯当时也在厂里,家里正在发丧,为了不影响他和父亲的科举,老太爷决定推迟三天才派人给他们送信,并嘱咐他们必须参加完武科才能回去治丧。根据二丫在信里描述,纺纱厂发生了类似爆炸的火灾,家里怀疑是有人故意放的火,已经报了官,但由于当时在厂房里的人差不多都死了,事情的经过根本无法查起。而四少马上意识到是发生了粉尘爆燃。

二爷在娄塘的布坊原来自己的纺纱占比很少,纱锭大多是从四里八乡的家庭作坊收来的,但自从有了新式多股纺纱机后,自产纱锭的产量和成本有了巨大的优势,布坊就扩大了纺纱厂,后来水利织布机在浏河滩新厂试验成功后,织布那部分就基本全都转移到了朱二少管的新厂去了,老厂只保留了很少几台手工飞梭织布机做一些特殊规格的订单。娄塘这边就几乎变成了专业的纺纱厂,而由于这边的老厂一直是朱二爷经营着,四少自然没有太关心这边的变化,安全生产这块就不像浏河滩新厂那样被重视。

真相的确如四少猜想的一样,并不是有外人破坏放的火。纺纱产生的大量棉絮在车间里的空气中四处飘荡,慢慢积累在各个角落,而秋天正是风干物燥的季节,虽然明朝没有电线,不会发生短路,平时只要没有明火也不会有事情。可好巧不巧,这天二爷按例巡视车间时,见女工们动作越来越熟练,一天下来的产量质量都越来越好,一高兴,好死不死地想抽几口水烟,就忘了这布坊里严禁明火的规定,一打火折就发生了爆燃,于是呜呼哀哉,不但自己领了盒饭,还造成这十五死,六伤的惨剧。老太爷匆匆从太仓赶回亲自处理后事,四少接到信后当然想第一时间赶回去帮忙处理,但信里老太爷的叮嘱也不能违背,再说还有和怀远侯府的生意要做,只能继续看子信。

子信是董师爷来的。说是信,更精确的说是一片蜡封在羽毛管里的纸条,上面用铅笔写满了阿拉伯数字。四少拿出随身带的《大学》研究了一番,原来紧绷的心情终于放松了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