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 第12章 跨越山海的希望纽带

1985年12月15日,杭城的寒风裹挟着细碎冰粒敲打着玻璃窗。沈知意坐在工作室的会议桌前,面前摊开的地图上,用红笔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地来信地址——从西北荒漠边缘的小镇,到西南群山深处的村落,每一个红点都代表着一双渴望知识的眼睛。

\"阿姐,青海的卓玛姐姐又来信了!\"沈舒抱着一摞信件冲进房间,睫毛上还沾着雪粒,\"她说学校的炉子修好了,但过冬的煤炭还差很多......\"沈知意接过信纸,泛黄的纸面上印着模糊的字迹:\"这里的冬天冷得能把墨水冻住,孩子们的手都生了冻疮,可还是攥着铅笔不肯放下......\"

这封信像根细针,轻轻刺破了沈知意心中的平静。她想起三个月前在灾区看到的场景,那些在废墟中捧着字典的孩子,此刻或许正在更偏远的地方,与严寒和贫困抗争。\"我们不能只帮助一个地区。\"她突然开口,惊得正在整理账本的沈宁抬起头,\"把工作室这个月利润的40%拿出来,成立专项助学基金。\"

苏睛推了推眼镜,快速敲击计算器:\"扣除运营成本后,大约能拿出12万元。但这笔钱分散到全国......\"她的声音渐渐低下去,显然意识到任务的艰巨。沈知意却打开抽屉,取出一叠厚厚的调研资料——这是她委托各地商会收集的贫困地区教育现状报告。

\"我们采用'精准帮扶'模式。\"她指着地图上的红点,\"先从最急需的地方入手。比如青海那所学校,我们资助煤炭采购;云南山区的小学,就捐赠太阳能路灯和保暖校服。\"沈宁立刻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还要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三天后,第一批物资从杭城出发。满载煤炭的卡车驶向青海,装满羽绒服的集装箱运往甘肃,还有特殊定制的防风油灯,正搭乘火车前往西藏。沈知意坚持亲自跟进每一笔物资运输,甚至在大雪封山前,带着沈宁和苏睛连夜驱车300公里,将学习用品送到安徽大别山区的学校。

在大别山区的小学里,沈知意蹲下身,握住一个男孩冻得通红的手。男孩怀里紧紧抱着新书包,里面装着钢笔、作业本和冻疮膏。\"姐姐,这些真的是给我们的吗?\"他声音发颤,\"我从来没用过这么好的钢笔......\"沈知意看着教室里焕然一新的取暖设备,看着孩子们眼中重新燃起的光芒,突然明白善意的力量可以跨越山海。

消息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报纸和电台了解到沈知意的助学行动。一位退休教师寄来毕生积蓄,附言写道:\"看到孩子们能继续读书,我这把老骨头也觉得值了\";某企业主主动联系工作室,提出愿意长期赞助偏远地区的图书馆建设;就连曾经接受过帮助的灾区学生,也开始用勤工俭学的钱资助更贫困的孩子。

随着助学网络的扩大,沈知意和团队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帮扶体系。他们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建立\"希望档案\",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学习需求;引入国外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为偏远地区搭建卫星电视教学系统;还组织杭城的优秀教师定期开展线上授课,让山区孩子也能听到优质课程。

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沈知意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特殊礼物。西藏的孩子寄来亲手编织的哈达,新疆的少年送来葡萄干和核桃,云南的小姑娘用野花压成书签,还在信里画满彩色的太阳。最让她感动的是青海卓玛姐姐的来信,信中夹着一张全班合影,孩子们穿着新棉衣,站在写有\"知意希望小学\"的石碑前笑得格外灿烂。

深夜的工作室里,沈知意将这些信件和礼物小心收好。窗外,杭城的霓虹与星空交相辉映,她打开电脑,开始撰写新一年的助学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她愈发深刻地体会到,商业成功带来的不仅是财富,更是改变世界的能力。那些曾经需要帮助的哥哥姐姐们,如今已不再为生活费和读书发愁,他们正在用知识改变命运,而这条由善意编织的纽带,将继续延伸向更远的地方。

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沈知意站在工作室的落地窗前,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她知道,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还有无数双眼睛在等待希望。而她和团队,将带着这份责任与热爱,继续在公益与商业的道路上前行,让温暖与光明照亮每一个角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