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 第13章 家书里的荣光与传承

1985年12月27日,杭城的雪粒敲打在雕花玻璃窗上,发出细碎的声响。沈知意裹着羊绒毯蜷在卧室床上,手中的《商业策略案例集》已经翻到卷边,可她的思绪却总被窗外呼啸的北风勾走。床头柜上的收音机沙沙作响,突然传来一段关于抗美援朝老兵访谈的节目,让她想起前些日子爷爷奶奶闲谈时说起的往事——她那位远在北京的大伯,曾是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

大伯年轻时投身军旅,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参与过数不清的战役,胸前挂满的勋章见证着他的赫赫战功。如今虽已卸甲归田,成为退役元帅,在京城的四合院里安享晚年,可他的故事却如同一颗深埋的种子,在沈知意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正想着,楼下突然传来沈舒清脆的喊声:“阿姐!有你的信!好厚的一沓!”沈知意翻身下床,木质地板的凉意透过棉袜渗上来,她却浑然不觉,三步并作两步跑下楼。客厅里,沈宁正举着一个印着烫金国徽的牛皮信封端详,邮戳显示来自北京。

“这信封好特别啊!”沈舒踮着脚尖,好奇地凑过去,“会不会是皇帝的圣旨?”

沈知意笑着拆开信封,里面掉出几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年轻的大伯穿着笔挺的军装,眼神坚毅地站在军旗前;还有一张是大伯抱着年幼的堂哥堂姐,背景是庄严的人民大会堂。照片下方压着一封厚实的信,信纸边缘带着岁月的褶皱,字迹苍劲有力:“知意吾侄亲启……”

信是大伯亲笔所写。原来,前些日子灾区的孩子们在感谢信里,无意间提到了“在杭城做大生意、心肠比桂花糖还甜的姐姐”,当地政府在整理物资捐赠名单时,注意到了沈知意的名字。由于大伯在军地两界声望极高,地方上便将这份特殊的捐赠名录呈送到北京,没想到竟牵出了这层亲缘。

“听闻你小小年纪,不仅在商业上崭露头角,更心怀天下,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大伯在信中写道,“当年我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为的就是让后代能过上好日子,如今看到你这般出息,我这老头子倍感欣慰。”信中还详细讲述了他年轻时的战斗经历,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守护家国的日子,让沈知意仿佛身临其境。

更让她惊喜的是,信里还夹着堂哥堂姐的亲笔信。比她大八岁的堂哥在信中分享了自己在军事院校学习的见闻,鼓励她继续勇敢追梦;堂姐则在信纸上画满可爱的小图案,调侃着要“向小才女妹妹取经”,还邀请她寒假去北京玩。

“阿姐,信里写了什么?”沈宁摇晃着她的胳膊,眼中满是好奇。

沈知意深吸一口气,将信中内容娓娓道来。当听到大伯在战场上带领战士们突破重围的故事时,沈舒瞪大了眼睛,手里的布娃娃都忘了抱;沈宁则推了推眼镜,若有所思地说:“原来大伯这么厉害,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做有担当的人!”

当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壁炉旁,听爷爷讲述更多关于大伯的往事。火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柔和。爸爸拿出珍藏多年的军功章,小心翼翼地擦拭着,那些沉甸甸的勋章在灯光下闪烁着光芒,诉说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知意,你大伯常说,人活着,就要对社会有用。”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如今做的事,和他当年在战场上保家卫国,本质上是一样的。”

沈知意握紧手中的信,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她突然明白,自己的公益之路,与大伯的军旅生涯,都是对责任与担当的诠释。从那天起,她在工作室的墙上挂了一幅大伯的戎装画像,每当遇到困难时,她就会抬头看看画像,想起信中的谆谆教诲,然后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几天后,沈知意给大伯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她在信中详细汇报了工作室的发展情况,分享了帮助各地孩子的点点滴滴,还附上了自己最新的商业策划案。她知道,这不仅是一封家书,更是一份传承——传承着家族的荣耀,传承着心怀天下的信念,也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随着这封信寄出,沈知意的生活也翻开了新的篇章。她开始思考如何将大伯的军事智慧融入商业管理,比如团队协作的纪律性、战略布局的前瞻性。而大伯的故事,也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更多人心中的善意。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感召,加入到助学公益的行列,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温暖,继续传递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